•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刘先秀:让学生在“读”中求知识

    让学生在“读”中求知识
    ◎ 四川省平昌县信义小学 刘先秀
    在小学语文自学辅导中,“读”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阅读兴趣是阅读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它是学生主动积极地从事阅读活动的心理动因。对于提高阅读注意力,增强理解和记忆,激发联想和创造思维,唤起情感体验,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学生的阅读兴趣浓厚,阅读积极性就高,阅读时就投入,思维就活跃,阅读效果也就特别好。因此,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终身喜爱阅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对于“读”,特别是朗读和默读,新大纲给予了特别的关爱:“小学各个年级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小学阶段的课文,以写人、记事、绘景、状物为主。可以说,这些人物形象,这些景物大多对于学生一生的成长和发展都有较大的作用。因此,通过学习,让学生牢牢记住他们。
    一、认真阅读
    阅读,一般指看(或者读)作者用书面语言写出来的文章,阅读的核心是理解意义,即理解文章所反映的客观事物,获取作者传递的信息,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而这些都是以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为载体的。因此,阅读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潜心思考,透过符号理解意义。那种有口无心式地阅读是不能达到阅读目的的。认真阅读必须做到“四到”,即心到、眼到、口到、手到。以心到为核心,四者协调,共同作用,促进对文章正确地理解,深入地领会。古人朱熹提到了读书要“三到”。他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温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这段话深刻地阐明了认真阅读的重要性。我们在这里加入“手到”,是强调学生要有动笔批划的习惯,这对于阅读的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认真阅读还必须做到“四读”,其具体要求为:①读通。一篇文章摆到面前,首先要做到字词通、语句通、内容通,即读准字音,弄清词意,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意。这朗读与理解两方面的要求是读书的初步要求。②读懂。即在读通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结构特点,明确中心,了解一些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这是读书的根本要求。③读熟。它是加强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手段。复述、背诵是读熟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④读活,把这篇文章学到的知识方法运用到那篇文章上,熟练地进行分析,甚至得心应手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上,这就叫书读活了。这实质是知识的举一反三,能力的正迁移。读通是基础,读懂是根本,读熟是深化,读活是升华,这四点是对阅读全过程的各个阶段概括化了的要求。我们读书,不仅要读通、通懂,还要读熟、读活。
    二、初读的感受
    这一环节学生需完成以下工作:①扫清字词障碍,作字词积累方面的工作;②完成对课文初步的整体感知,写出课文内容概要和对主旨的理解;③运用读书笔记对关键字词句段进行圈点批注,并就课文整体阅读后的问题进行梳理,准备好需要提出的主意问题。同学们明确任务之后,就在小组长的带领之下,开始认真地阅读,按照所给目标,完成自学。这期间,我们相信学生,把学习任务放手给学生,他们会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在这一学习过程中,老师则充当了资料库的角色,可以对学生的疑问适当的点拨。实践证明,我这样放手让学生先自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长时间的自学过程中逐渐改变了学生以为学习是为老师而学习的错误观念,使他们在自学中找到了成功的喜悦和乐趣,对自我的能力有了新的认识,感觉到了学习其实也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再加之通过自学后我给予的充分肯定,更让他们在自学中坚定信心,每每遇到问题让他们解答,都会使他们跃跃欲试。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也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
    三、读中求知
    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读,不仅让学生知道一篇完整的文章,它是由句和段组成。每篇文章都有中心思想,材料是围绕中心思想,按一定的顺序安排的,它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层次和结构,都反映了作者的写作思路。懂得读懂一篇文章的基本要求是:揣摩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条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等一些基本知识。还要让学生在比较中,在批判中,吸收并积累正确的思想观念。如在学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中,学生就明白了一个重要观点:不要迷信权威。“像亚里斯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遇到问题,要坚持科学试验,让事实说话。如在教《蓝树叶》一课时,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林园园舍不得把绿铅笔借给同学李丽的故事,懂得小朋友要乐于帮助别人解决困难。我让学生把借笔全过程反复读,分角色读,让学生在读中把李丽、林园园两个人在语言和态度上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感情表现出来。让学生明白:林园园不愿借铅笔给李丽,是因为林园园十分爱惜自己的铅笔,实在舍不得借给别人用。但她并不是一个令人讨厌的孩子。这从课文结尾处“脸红”二字可以看出,她最后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今后她一定会改正这样的错误,做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又如《坐井观天》一文中的小鸟说:“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我让学生试着用动作来表现“无边无际”。学生都举起双手过头顶,而后慢慢放下,嘴里还念着:“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在动作的辅助下,学生既自然而然地读出句子的轻重缓急,又理解了“无边无际”这一词意,真可谓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朗读的训练方法多种多样,只有在语文教学中坚持“多读”,才能“精讲”,才能较好地体现新课标提出的基本要求。

    点击次数:194  发布日期:2014/10/18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