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 贵州省正安县谢坝民族中学 刘戈
教育事关国家民族兴旺发达,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伟大事业,作为一名从事基础教育的中学语文教师,我们不只是仅仅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特别是处于新世纪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更是任重而道远。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教语文则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要做到这一点,对学生进行德育便是主阵地.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学科渗透,巧妙地融爱国主义教育、环保意识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生命意识教育、谦虚上进教育以及责任感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一、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德育教育将爱国主义更摆在优先的战略地位。初中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如,学习光未然的《黄河颂》时,让学生了解到,当抗日战争的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作者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军民,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英勇顽强的精神和不屈不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虽然,抗日战争离我们也很远了,但是,爱黄河、爱祖国,是华夏儿女永远的情节.又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让学生了解到主人公小弗郎士面对国家的沦陷,把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表现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上。针对学生普遍重外文轻国文的现象讨论,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呢?给学生以启示,教育学生爱国并非空洞遥远,而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这就是爱国的行动。。
二、渗透环保意识教育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保低碳已经成为与人类休戚相关的热门话题。实践表明,搞好环境保护既要靠管理,靠科学技术,更要靠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而学校教育首当其冲要承担起培养下一代人环保意识的任务,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教材渗透环保教育。如在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首先让学生罗布泊为什么被人们称作仙湖,这座美丽的仙湖今天为什要消逝发呢?这个悲剧是谁造成的。启发学生,造成此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我们人类人为造成的,那我们人类就得自食其果。再联系实际,谈谈近年来,特别是今年西南地区现的特大干旱,使多少河流湖泊象罗布泊这样消逝了,这种灾难性的气候很大程度上是与我们人类不科学的活动有关,比如,过度砍伐林木,过度排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然后再启发学生为了我们人类为了保住青山绿水,我们该如何做呢?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真正成为全社会共识。那么,我们的唯一家园-----地球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三、渗透集体主义精神教育
现代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父母的精心照顾、培养教育使他们有聪慧能干等优点,但同时也滋生着个性强、突出自我和娇纵任性等缺点,尤以自我为中心表现特别严重。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懂得个人服从集体的协作关系,要有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呢?在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先让他们整体感知内容:一群斑羚被逼上伤心崖,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心甘情愿的选择死亡,让年轻斑羚获得新生。借此,启发学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需不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呢?让学生与之相比较,谈认识,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的的确确少不了这种团队合作、自我牺牲和集体主义精神。
四、渗透生命意识教育
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育人教育的作用之大由此可见。而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是来之不易的。针对我们的一些学生有浪费生命的现象,在授《谈生命》一文时,通过谈生命象什么,来认识生命的本质,生命渺小,微弱,到强健,壮大,最终归于消亡,其间的幸福与痛苦,顺利与同折相伴的共同法则,来表达了生命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的精神,从而教育学生尊重生命, 热爱生命,树立正确,积极的生命观。回忆小学时学习朱自清《匆匆》,教育学生应该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针对我们的一些学生认为世上无爱心从而把自己的爱心收藏起来的这种现象。教育学生只有尊重生命,才会爱惜自己,进而爱惜他人。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热爱我们这来之不易的生命。作为世纪之交的中学生,应该试着去尊重生命,热爱生命,那么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处处有爱心。法国著名美学家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我要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爱心,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罢了。
五、渗透上进教育
韩愈强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阅读好文章,就是和大师对话,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阅历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这就要求老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蕴含在文中的深层含义,如庄子的《秋水》《两小儿辩日》都要求教师要适时准确地加以引导,并拓展开去,让学生明白:要成才,先做人;学无止境;终身学习,终身受益;人活到老学到老;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唯有如此,方能不断进步,受益无穷。
六、渗透责任感教育
一个人富有强烈的责任感是有所作为,事业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如果学生缺乏责任感,就难以担负起时代、国家赋予的重任,而起重要作用的正是学校的教育。当今的青少年,独生子女居多,几辈人都围着转,因而,以自我为中心,责任感不强,是他们的特点,即或在农村,这种现象也是非常明显,唯此,作为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教育,加强其责任感,比纯粹的传授知识,显得更重要。
总之,教育贵在以人为本,语文学科是集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作为语文教师,应让学生在快乐创造中学习语文,更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明白“要成才,先做人”,愿能在新形势谱写语文教育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