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潘建霞:在充满灵动的课堂中追寻本真

    在充满灵动的课堂中追寻本真
    ◎ 山东省招远市龙馨学校 潘建霞
    语文教学总是在不断的改革中焕发出勃勃生机,如今“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的提出,使语文课堂展现出全新的内容:纯美的人文情怀,浓烈的自主探究,火热的讨论交流,独特的多元感悟,深远的资源开掘……然而,在这全新而又灵动的课堂中,教师如何凭借文本的语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同时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怎样做到课堂形式灵活多变,而学生为之心动却不心乱?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崔峦先生指出:“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扎实、朴实。”“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自自然然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所以,在充满灵动的课堂中,坚持本真的教学是每个教师都应该遵循的思路和规律。
    我认为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动”有三个层次,即:“行动”、“心动”和“情动”。所谓“行动”是指有眼、耳,口、鼻感官的参与,手,脚,身体等所有外在的动,在课堂中安排适当的“行动”可以让学生增加一些独特的感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心动”则在静态的课堂中,给学生以总够的时间真正地读进文本,去动脑思考,用心体会,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情动”则是课堂中的最高境界,每个学生通过动耳去听,动口去读去说,动心去想之后,势必会对课文有一个独特的认识和感悟,从而在情感上得到内化和升华。这三个层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只有处理好这三个“动”,课堂才会张弛有度,教学才会收到良好效果。
    一、行动——活跃气氛,提高积极性
    课堂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学生的参与度越高,课堂的气氛就越活跃。在课堂中采用一些新颖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必要的。无论是音乐,绘画,还是游戏,小品,只要运用的恰当,课堂气氛不仅被调动起来,而且学生也能动口,动手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学在其中。
    《触摸春天》这篇课文对于生活经验不够丰富的四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难度比较大。在教学前,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环节:请两名同学蒙上双眼,让他俩在教室的桌椅间行走,然后回到自己的座位,拿起自己的语文书,最后让他们谈一谈被蒙上双眼后的感受。游戏中,同学们兴致很高,有的甚至当起了向导。游戏过后,两个同学都谈到,蒙上双眼后,眼前一片漆黑,没有方向感,行动很不方便,只能听同学们的指示,靠手脚一点一点的摸索才能行进。而令人意外的是其中有一个学生在回到座位后准确无误地拿到了自己的语文书,我问他:“是什么原因让你准确地拿到自己的语文书呢?”这个孩子说,他天天都用语文书,知道语文书大概有多厚;而且他给语文书包的书皮是从商店里买来的塑料书皮,中间有一道裂缝,一摸就知道。全班同学哗然。我笑着说:“你真是一个有心的孩子,正是你源于对自己语文书的熟悉程度才使你轻而易举就拿到了它。”在接下来的课文学习中,学生就能较容易地理解安静为什么能“在花丛中穿梭。”“走的很流畅,没有一点磕磕绊绊。”正是因为安静这个盲女孩特殊的身体情况,是她只能动用身体的其它一切器官来感知这个世界,她是一个有心的女孩,对自己身边的一切事物都非常熟悉。在突破了这一难点后,安静这个盲童的形象及她对生活的态度,孩子们也就了解了不少,在对后面重点语句的理解上,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现在,我们经常看到一种现象,有的老师为了调动起课堂的的气氛,绞尽脑汁想尽了办法:丰富多彩的图片影像,曲风不一的背景音乐,热闹活泼的游戏……一节课下来,学生热情高涨,课堂动感十足,但学生静心学习语文的时间严重缺乏。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能学会倾听,学会思索吗?他们的语文能力又如何能提高?
    要知道课堂中离不开学生的“行动”,但是“动”要动得合情合理,动得恰到好处。其实,说到底小学语文教学,关键要抓好听、说、读、写四个环节,只有在课堂中将这四点落到实处,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显露出本真的面目,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才会增强。 “让学生动起来”不要仅仅只停留在表面的、外在的动,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的“心动起来,情动起来。”
    二、心动——学有所思,深化思维度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语文课堂也焕发了新的生机。课堂上教师诗意描述、侃侃而谈、激情四射,殊不知:课堂不是教师秀自己的舞台,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如果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能够退一步。退,不是意味着放弃自己的主导,而是将自己对课堂的控制、占据化成一种期待,期待学生在自主的课堂上生成更多的精彩。教师在课堂上少一些琐碎的分析,少一些不必要的形式主义,给学生多一些静心思考的时间与空间,相信学生会有更出色的表现让你吃惊。
    在课堂中,我们有时也会发现这种情况,老师的问题一提出,就让学生站起来回答,若是简单的问题还好说,问题稍微难一点,举手的同学就寥寥无几了,于是课堂出现了“冷场”,老师有时不得不自问自答,好不尴尬。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 “作批注”这种自读自悟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积聚足够的谈资,在交流时精彩不断,尽显个性。同时,这种个性既多元、广角且又始终以文本为轴,做到了“随心所欲”却不“逾矩”。
    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课,就分析“我”和父亲的心情变化时,我是这样安排的:细读课文3-9自然段,然后假设你就是课文中的“我”或是“父亲”,请你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边读边找到一些细节划下来,在自己特别有感触的语句旁边写下你的感受或想法。我留了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勾画、思考,写体会。十分钟过后,绝大多数同学都用笔在课本上留下了“批注”。这时再让学生站起来谈感受,讲体会,你觉得学生的发言让你惊喜连连。记得课堂上就有学生这样说:“当父亲面对儿子的不理解和急躁时显得很平静,一方面是父亲也很喜欢这条大鲈鱼,他能体谅儿子的心情,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好父亲,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父亲要把鱼放掉的态度很坚决,从这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讲原则的人。” 看,他对父亲的心理体会的多么到位。还有一个学生这样回答:“儿子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父亲之前,是看了看四周的,没有人知道,这是他心存侥幸,在做最后一次努力,希望父亲能改变主意。”看来,这个学生确确实实和作者一起走进了那个月光如水的晚上,也经历了一次痛苦的内心挣扎。 这时,我不得不暗暗惊叹这些学生起来,原来不善言辞的学生也能体会的如此到位,原来并不出众的学生也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当然,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角度是存在着差异的,作为老师,要看到这种差异,并要调控好课堂,让课堂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一次在教学《乡下人家》的基础知识时,我安排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内部再分工,解决本课生字的音形意,生词的意义。在接下来的十分钟里,只见组长迅速给组员分工后,每个学生就开始动手查字典,动笔圈点勾画,用心研究起自己的任务来。在后来的交流汇报中,每组都大显身手,本课的易错字、多音字、形近字都被他们一一找出来,我想这比老师自己再三强调,学生被动的接受效果要好得多吧,因为这是学生自己的认知过程、学习发现。尤其记忆深刻的是,平时一名学习成绩很不理想的学生,在本组的发言中,手捧着字典,有点兴奋而又充满自信地说:“我发现这一课,有两个多音字‘冠’和‘率’!”接着俨然一个小老师开始讲解起字音和字义来。也许这两个多音字对老师和其他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小问题,但是,对于这一名学生来说,这是他十分钟里的收获,他不仅仅收获了两个多音字的知识,而且还收获了学习的快乐与自信,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呢?
    我认为这样的语文课才拥有一份真实的精彩。它是在教师拥有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观念的基础上,在有效的课堂静态环境中,让每个学生的智慧在萌芽,思维在发展,能力在提高。要相信“你给学生留的舞台有多大,学生还你的精彩就会有多大。”
    三、情动——放飞思想,情动而辞发
    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这是由语文的人文性和情感因素决定的。语文教材上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都是作者 “情动辞发”的结果。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情感涌动的课堂,教学应该放飞学生的思想,让他们获得充裕的精神生活,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认知的冲突,内心的震撼和无言的感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学生经过了“行动”的亲身参与,“心动”的深刻入考虑,在内心深处自然而然会对文本产生出不同的认识与感悟,教师应抓住适当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情之处而辞发。
    学完《钓鱼的启示》一课后,学生已经理解了文中父亲所作所为的用意,“鱼”的含义,以及道德实践的问题,我出示了孟德斯鸠的一句名言“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然后,我要求孩子们像一个思想家一样深刻地思考一下关于道德这个严肃的话题,在事先发下的心形卡纸上写下自己的“名人名言”。看着孩子们或托腮沉思,或凝神思虑的神情,我知道他们内心深处正展开着对“道德”的思索与探究,果然,一句句关于“道德”的“名言”从一个个小“名人”的笔下诞生了:“一个高尚的人,会时时刻刻严格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道德说难并不难,看你怎么去看待;道德说易并不易,看你怎么去选择。”“当人生面对诱惑时,要事先想到得到它的后果是什么。”“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就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课下我把这些卡片贴在了教室后面的园地里,同学们在这里继续探讨关于“道德”的话题。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动态,让学生将自己真实的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激发学生的真情,净化孩子的心灵,促进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让课文中蕴含的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构建他们的精神世界,达到育人的目的。
    在教学改革这条道路上,能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充满灵性,而又求真务实的课才是我们最需要的课!“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训导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要上得真实,扎实,朴实,着实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运用能力;同时也要营造愉悦、吸引学生的魅力语文课堂,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完美融为一体,达到“润物细无声”——真实而又理想的教育境界。

    点击次数:34  发布日期:2014/10/18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