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张秀兰:浅谈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 广西贺州市平桂管理区鹅塘镇新塘小学 张秀兰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学生知识的获得,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发展,情感、意志的培养,思想道德的提高的重要渠道,因此,只有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才能真正达到培养人,造就人的目的,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善结合,小学语文是学习语文的起步阶段,特点是“小”,除了具有工具性的性质,还有基础性的特征。阅读教学是干什么的?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如何按照《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教学任务,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一、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实现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基础
    人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甚至要求老师有一条河。那么老师要有一条河,这就需要老师不断吸取新养分,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否则,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很难实现,因为,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科目,这就需要老师具备良好的组织课堂,理解教材,语文素养,语言表达,善于沟通的能力,才能在课堂上,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不同的课文作出相应的教育策略,才能了解在授课过程中,教给学生什么?用什么方法教学生,让学生懂得什么,换一句话说即怎样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因此,要实现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不断提高语文教师本身的能力势在必行。
    二、熟悉教材是实现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
    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要从普通读者欣赏性的阅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一步一步地潜心研读文本,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第一步,教师要作为一般读者去赏读,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第二步,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第三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
    教材是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载体,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因为教材本身也渗透着教育管理者的教育意图,其实,吃透教材也就是吃透了教书育人的方向。因此,要实现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目的,应该在理解教材编写意图上深入挖掘教材,这样才能知道学生要学什么?喜欢什么?同样一堂课,同样一篇课文,为什么有的老师上起来,能让学生激情飞扬,而有的老师却上起来却气喘嘘嘘,死气沉沉。“水本无华,相荡起涟漪;石本无火,相击发灵光”。由此可见,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探讨,发现知识的念望,获得知识的途径、方法、能力以及对生活所认识,和学会做人,学会生活,这无疑也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有力体现,所以,我们想让课堂教学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对教材进行第二次设计,力求这种设计能适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服务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既能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智慧,又能让所教的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活动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使之在情感、知识能力方面都得到培养和提高,这正是新课改下,我们教师要在课堂上所努力的方向。
    三、改变课堂模式是实现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
    如今,新课程已经实施多年,然而,还有部分教师还是新课程老教法,在课堂上,仍然是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教师教得多,学生学得少,实施的还是老一套灌输式教学方法,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心理需求,完全占有了学生的思考,体验的时间,这样不但大大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且达不到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在遵循教学的法则,规律的同时,是否应该改变具体的教学方法呢?例如在教学《云雀的心愿》时,我从课题入手,请学生回答:“云雀的心愿是什么?”(让沙漠变成绿洲)。课件出示:小云雀一边听,一边不住地点头:“森林实在太重要了!明年春天,我一定邀上小伙伴,到沙漠中去植树,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这是我的心愿。”接下来,我请学生用心去朗读课文,探究疑问“是什么原因让小云雀产生这么大的心愿呢”学生通过自读,感悟到森林具有阻挡风沙、蓄水防洪、调节气温的重要作用。再深入探究森林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作用时,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森林的树冠就像一把大伞,可以挡住一部分雨水,不让它们直接冲刷地面。树上的苔藓和树下的枯枝败叶也可以吸收一部分雨水。”使学生体会出森林能防止雨水冲走泥土和帮助土壤蓄水两方面的作用。教学并未仅止于此,而是请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介绍一下森林的其他作用。让学生从多维的视角、多元的感悟,走进文本走向深入,体会到“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紧扣“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组织教学,层层递进地去阅读、感悟、生发,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目标。既能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又能反过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如我在上如在教学《祁黄羊》时,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想一想,如果要用一句话把课文所写的故事概括出来,该怎样说?学生说:祁黄羊先后向晋悼公推荐解狐、祁午代替他担任中军尉。”接着又深入:弄清楚了祁黄羊为什么推荐二人之后,晋悼公是怎样称赞祁黄羊的?同学们读有关语句“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你做事如此出以公心,真是难得呀!”概括故事,突出中心,树立标的。引导学生概括祁黄羊两度受到称赞,提炼出“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归结至“出以公心”,使学生对祁黄羊产生了明晰的认识。这就为继续探究明确中心、树立标的,形成了百毛皆顺之势。
    四、学生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学生是教学对象”“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些新课改教学理念,在字面的表达上并不难理解,可是,在现实的教学操作过程中,过惯了“主人”生活的教师们,要切实转变这一观念,不是每一位教师的每一节课都能做到的,我们在上课过程中,往往是本未倒置,不是占用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就是一味地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不管学生的内心感受,也不习惯于课后的反思,很少思考,到底这样的教学教法学生能从中学到了多少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哪些能力,解决了学生的哪些问题,很少去衡量三维目标的完成程度,注重的只是课程的进度,殊不知“教是为了达到不教”,“授之鱼,不如授之于渔”,我们在上课过程中往往得不偿失,如果我们不在这方面进一步调整自己的位置,不学会换位思考,那么,我们就有可能扼杀了学生的兴趣,要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成功的一半”, 如上《负荆请罪》一课,我给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里演课本剧,从表演的情况看,通过学生表演时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可以看出学生已完全知道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特点,不少学生学得主动、从容,自演自悟。如果学生对课堂活动都失去了兴趣,那么实效性就无从说起,因此,为了达到教学效果,我们应尽快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人,这才是我们极力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总之,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离不开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教材的熟悉,课堂模式的策略,以及课堂角色的有效定位,同时,我们还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利用一切有效的资源,让单一的教学活动变成多元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传播信息,陶冶情操的手段,真正使语文成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这样就会促进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点击次数:202  发布日期:2014/9/5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