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霞: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反思
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反思
◎ 四四川省冕宁县幼儿园 易霞
区域活动是一种人为创设自然情景下的幼儿自愿、自发的游戏,是孩子非常喜欢的一种活动。做为大班的区域,活动内容应更丰富,区域设置更应符合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由选择、自发探索、自主活动的空间。在实际工作中,我有这样几点反思:
一、区域的设置
大班的孩子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更活跃,对事物的探索充满了无限的渴望,对众多的社会角色充满了强烈的模仿欲望。在区域设置上,要充分的考虑幼儿的这些感受,设置相应的区角,比如,小医院、小餐厅、美术角、益智区以及科学探索区等等。区角之间有明显的隔断,有一定的进入人员限制和游戏规则,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有条不紊的自主选择区角进行活动。
二、材料的投放
在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中教师可配合主题要求提供符合月份目标和幼儿发展需求的材料,而且考虑了材料的季节性、多用性、安全性和开发性。如益智区的动物拼图、跳棋、扑克牌。小餐厅除了一整套厨房用具意外,提供时令蔬菜水果以及树叶小草等,让幼儿体验切、撕、拌、炒等不同的烹饪技能。表演区的各种头饰、自制的相关道具。让幼儿通过丰富的材料媒介来大胆地表现自我,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又如美工区:为幼儿又投放了一次性桌布、彩纸、浆糊、剪刀等,启发幼儿运用不同的材料制作服装、鞋袜等,激发幼儿的制作兴趣。与此同时,活动材料不仅分期分批地不断更新,由易到难,不断吸引孩子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使他们始终保持一定的新鲜感,获得新经验。而且在设置区域时,能注重引导幼儿参与,根据幼儿的认识特点、兴趣及月份目标,通过与幼儿共同探讨来“生成”活动区域内容,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如:在活动前,老师出示了一个毛线缠绕的“绵羊”,小朋友感到特别的感兴趣,老师就与幼儿共同探讨“绵羊”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是怎么做的?在制作过程中要用到那些工具?它与真实的绵羊的区别大不大?这样,根据幼儿的求知欲望 “生成”幼儿对绵羊的认识活动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三、良好的师幼互动
《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区域活动中,恰到好处的师幼互动是最重要的。活动前,老师与幼儿共同回忆上次活动中碰到得问题和获得的经验,以便使幼儿能在原有得基础上得到更大得发展。同时老师详细介绍了新投入的区域材料,使幼儿能大胆地尝试新内容;活动中,老师请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区域,让幼儿做主,成为区域的主人,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操作摆弄各种材料,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或商量式的共同探索学习。区域活动中,既考虑到幼儿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要注意彼此之间互不干扰,从而使幼儿能专注投入某一活动,探索问题。教师介入指导要适宜。幼儿的探索学习需要得到老师的支持、帮助,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不分情况的随意提供帮助。我们应该有这样的理念:只有当幼儿确实因其本身经验与能力的局限,致使探索活动难以继续的时候,才给予一定的支持。所以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具有敏锐地观察力和判断力。比如当孩子在很专注、很顺利地进行制作活动时,老师最好不要在此时去打扰他,以免中断孩子的思维、影响孩子的活动。(当孩子用橡皮泥在捏一个苹果时,不要去问:你在干什么呀?捏的是什么呀?这些问题的提出不仅不能推动幼儿的活动,反而会影响孩子)。
四、做一个有心的观察者
当孩子全身心的进入角色后,教师可进行观察,对一些能力较差的幼儿可实时进行辅导或者降低要求,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并做好观察记录,以便为下次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意见。
区域活动能让孩子学到更多的东西,让每个孩子都能主动学习,主动参与,老师是区域活动的控制者、观察者、指导者、完善者,在体现孩子的自主性的同时,也发挥了我们老师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