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鹏:初中高效课堂改革感悟
初中高效课堂改革感悟
◎ 陕西省定边县第六中学 赵晓鹏
摘 要:高效课堂,顾名思义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
关键词:高效课堂 改革 感悟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和高耗低效的教学结果引发人们不得不去思考对固有的教学模式质疑,探索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创建一种新颖高效的课堂结构。已成了摆在我们这些教育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一领域里,走在前面且收到显著效果的当属山东杜郎口中学的“336”模式,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模式,以及辽宁立人学校“整体教学系统”。他们的成功经验无疑告诉我们:高效课堂,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让课堂魅力四射,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高效课堂的学习方法不再是问答式、对话式,而是一种集独学、对学、群学、乐学、学会、会学为一体的多形多式教学模式。
自高效课堂模式进入我校以来,通过本人的学习,感悟、认知,现就将本人对高效课堂的几点粗浅认知分享大家,与同仁共勉,并望多加指正。
一、课堂要高效,务自要做到“抓两头,放中间”
高效课堂其实是一个“大课堂”概念,它既包括40分钟构成的“课中”也包括了这节课堂“课前”和“课后”。高效课堂从来不是以增加教师的工作为代价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学会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即在课中用减法,而课前,课后用加法,或者概括为“抓两头,放中间”。 在课堂上教师主要是引导,“把学习交给学生”,对学生学什么的大致范围加以明确,至于怎么学无需费力。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模式对课堂时间的划分:老师讲授只占20%,学生自主学习占用70%,总结巩固占10%。这也是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得学生在灵动与鲜活的课堂上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分享成果,切实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课前做什么?编制导学案。安排指导学生课前学习,课后做什么?修补导学案。为什么要抓两头,重两头呢?我们说高效课堂有无效果的成败最关健的一个因素就是课前的准备情况,导学稿中学习目标和重难点的确定,问题的设置,学法的启用,评价的实施,预习的指导等储多环节均不能在一节课完成这些问题,要用好多时间和精力去准备和预设。准备预设的不够细致到位,会严重的影响到课堂的推进和课堂的效果。“课后”也是一个关键节段,使导者要总结这节课的收获得失,对自己所使用的方法进行回顾反思,对新生的问题作以安排,去指导下节课。其实课后的反思是最关健的。反思是最有收获的。这一环节也自然是重要的,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和气力的。
二、有效的使用评价是高效课堂的一个抓手
高效课堂的好处不仅是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换位,关键是在课堂中学生的身心得以释放。高效课堂依托“相信学生、释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这个灵魂建筑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关注永续发展,关注个别人的发展,关注达标率到关注情绪,情感精神。从而去激发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热情地参与学习、实践、认知中去。做好课堂评价的标准是:让学生学会并且会写、乐学、创学的课才是好课,自然能让学生学会并且会学乐学创学的老师才是好老师。那么如何能做好课堂评价呢?做好评价首先要把学权和评价权交给学生,即以学评教。评价时必须从“学生”和“学”入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发展的主体。这个主体在学习中的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学习状态是否积极,学习情感是否愉悦幸福,学习状态,成就轨迹是否鲜明,这都是评价的主要内容。
三、合理处理好“导学释疑”是高效课堂的主要环节
高效课堂模式的构建虽然没有一个系统模式,但各种模式即大同小异,一般都具有“温故知新”、“ 导学释疑”、“ 巩固提升”、“ 检测反馈”这么几个环节,在这几个环节中我认为最为关键的是要处理好“导学释疑”这个环节。该环节是学生在导学稿引导下走进文本,初时的学习时段,这个节段是学生与文本问题的一个直接对话节段,学习的内容是文本的基础,学习的方式是以独学为主,适时也有对学和群学相结合。为啥这环节重要呢?从我经历的课堂认识来看:这一环节没有处理好,它会影响后续环节的进行,甚至是整节课堂的效果。一般会有这么几种情况。
(一)、备课过程中不能充分备学生,过高的估计学生的理解与接受能力,不能恰如其分的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备课。导致课前预习和导学释疑问题设置关系不大,学生对所学的问题不明白,理解掌握不透彻,最后浪费的时间,影响到了课堂的进行。
(二)、另一种是该环节设计不错,但导学释疑中设置的练习题量偏大,个别题型书写量大,在活动中给学生留的时间过短,使学生没能搞清楚或搞扎实,这环节就过了。结果是在完成后续环节上,学生困难很大。
(三)、再者是,在这环节中,教师对学生的活动不去做明确要求,没能明确任务,时间,方法等。也不去发挥小组成员和小组长的帮扶指导作用,最后就产生了以上的结果。故此,一节课要能够达到高效,且在规定时间内达到高效,就要注意“导学释疑”环节。在这环节中,教学的时间可分配的合理,问题的设计典型明确,活动的时限标准具体,这样就会避免了上述不良现象,高效课堂就会得到一定的保障。
以上,是本人在高校课堂实践中的几点感悟认识,观点不一定成熟。我们说教学的问题是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的,解决问题容易,发现问题困难。这就要求我们这些使教者在课改这个浪潮中不停的去发现,反复去实践。没有发现问题就没有进步,没有缺憾就没有收获。我想高效课堂的新模式,在我们这些有心的实践者手上,通过我们的研习探索,一定能扎根,并开出美丽的课改之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