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再兴: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
◎ 贵州省石阡县本庄镇山口坳小学 杨再兴
摘 要: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因此,许多数学教师都非常重视创设情境,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但在实际的教学中,部分教师确走入了情境创设的种种误区。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几种误区提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问题,以免对这一理念理解不深,把握不准,找不到情境创设与数学教学的结合点,达不到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境;创设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课堂教学中要实现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三个层次。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就应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教师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新教材特别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把它作为掌握数学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们都在创设情境这一环节上绞尽脑汁,力求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究。然而,事实往往不尽人意,教师辛辛苦苦创设出来的情境,不能与教学过程有机融合,使情境创设“变味”、“走调”,失去了应有的作用与意义。
一、数学情境创设的误区
1.问题情境脱离学生的知识基础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因此,运用生活原形创设问题情境成为许多教师的自觉行为,同时也存在不顾教学内容和对象刻意追求生活情境的情况。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如果情境与认知脱节,就难以达到它预期的效果。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比多少”时,出示了这样一幅图:有两个相同的杯子,在杯里的水中游着两条大小不同的鱼,杯内现有的水位高度一样,问哪个杯子里的水多?哪个杯子里的水少?当多数学生错误地回答大鱼杯中水多时,这位老师讲解道,由于现在杯中水位相同,大鱼占的空间大,所以里面的水少,小鱼占的空间小,所以里面的水多,学生听了老师的讲解后还是困惑不已。如果这位老师能把生活中学生熟悉的这类数学原型挖掘出来,或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突破这个问题不是没有可能。
2.问题情境不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为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一些情境是必要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一部分教师情境的设计过于牵强,不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如在教学“分类”时,给农村学生展示出教材上商场的场景;在“位置”的教学中,出现了用一数对表示围棋盘上某颗棋子的位置;在旋转和平移的教学时,给农村学生展示了教材上公园里的游乐设施的场景,又如手机费、电费、电话费计费问题等。大部分农村学生因对商场、围棋、公园以及成人生活问题不熟悉,从而对这一生活情境不很感兴趣,教学效果定会打上折扣。
3.问题情境没有凸现数学的本质属性
有些教师由于认识上的绝对化,在实际的教学中采取了一些片面的做法,时时强调实践,处处创设情境,甚至有问题情境完全取代数学教学应具有的特征和功能。这种做法表现为教师把一切数学问题情境化,课堂上浪费大量的教学时间,只是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这样忘记了教学而盲目地回归生活,忽略了甚至丢失了数学教学的意义。
例如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一课的课堂小结时,一位老师用了15分钟的时间播放了一段多媒体动画:一群真分数和假分数开玩笑说:“我们真分数都长得和国王一样,上身小,下身大,我们是真正的分数,而你们假分数,名字上带有假字,实际上长得也不像国王,上身大下身小,宽肩细腿的,所以你们肯定是假的分数。”这句玩笑话竟激怒了假分数们,要与真分数决一死战。分数国的国王吩咐大臣去查史书……大臣把查询的结果告诉大家,大臣说:“据史书记载,所谓分数,是把一个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其中分子可以比分母大,也可以比分母小,还可以等于分母。分子比分母大的,可以化成一个整数和一个分数的形式,分子与分母相等的,可以化成整数的形式。为了区别起见,数学上把这类分数叫假分数,假分数也是分数呀。”最后,假分数听了大臣的话高兴得又蹦又跳。这时真假分数走到了一起,他们手拉着手说:“让我们去拜访那些还不认识的有理数兄弟吧!”
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很受故事内容所吸引,但并没有拓展、深化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没有得到培养,这一环节完全可由学生自己来简短地总结,但老师确耽误了很长的课堂教学时间。这位老师的意图是想通过类似与生活相似的童话故事,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趣味性,从而喜欢数学,但他确用情境淹没了数学的简洁性、概括性等特征,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纠缠于生动愉悦的动画情节而忽略了深入地思考。
4. 情境教学成为数学学习的唯一途径
有些农村教师认为数学教学的所有内容都应该与生活相联系,盲目地跳入生活漩涡之中,似乎找不到“生活数学”就无法进行教学,就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这种做法表现为轻视那些已被长期教学实践所证明的切实有效的传统教学形式,刻意追求情境数学。数学知识中有的是可以找到生活原型的,而有数学知识是无法找到恰当的生活原型的,如“比的基本性质”“质数与合数”等,还有一些知识是不适宜创设情境的,如计算法则、运算定律等。我们要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该从数学内部引入时,决不要牵强附会,应做到数学教学的适度情境化化。
5.问题情境过分依赖多媒体
创设情境一味注重于使用多媒体, 以致忽略了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其实, 创设情境不只局限于多媒体, 语言、实物操作、游戏甚至教师的手势、体态都可以成为一种情境。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合用多媒体。如教学圆锥的体积, 某位教师用多媒体电脑生动地演示, 用等底等高的圆锥杯向圆柱杯中三次倒水, 恰好倒满的过程。但我想, 如果, 让学生先自己亲自动手量一量, 理解会更深刻。多媒体演示的教学情境, 虽能充分运用教具、学具、电教进行模拟演示, 但它却始终没有教师的亲自演示或学生动手更能让人心服口服, 同时也缺少其可信度, 更达不到动手能力的锻炼。此情境的设计,用多媒体技术替代了学生的亲身体验, 对学生只能是隔靴搔痒了。
二、走出数学情境创设误区的几点思考
1.创设数学情境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
根据学习的认知理论, 数学学习是数学认知结构的建立、扩大或重新组织的过程。无论是新知识的接受, 还是纳入, 都取决于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教学过程是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结构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取决于教师能否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 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从而使学生把新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当中。因此,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所创设的教学情境, 都应确保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的相互作用。
奥苏伯尔曾经说过:“教育心理学用一句话概括, 就是知道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 ”正是基于这些已有认知经验, 学生才能通过种种活动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思考现在所面临的问题, 驱动思维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由此发展他们对数学的理解。
2.创设数学情境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不仅包括结构性知识, 而且包括背景经验, 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或信息。数学来源于生活, 而又高于现实生活, 是生活中关于数与形经验的提炼与结晶。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应用数学, 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 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消除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 不仅有利于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 而且更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同时增强了数学的应用意识, 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尽量创设这种接近生活原形的教学情景, 让学生产生问题, 领受“真实的任务”、形成迫切解决需要, 并展开一系列的探究活动,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高水平的掌握知识、获得认知与个性发展, 能让学生领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从而更加亲近数学, 愿意学好数学。
3.创设数学情境要从课堂教学内容与目标出发
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保持数学味, 不能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 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 使学生在真正的数学情境中, 学会活动探究和发现的过程, 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会有关的知识, 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在中学数学中, 很多数学问题都具有生活现实的背景和意义,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 这些生活实例构成了他们新知识的基础, 是新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 在教学中要发掘问题的内在联系, 抽象问题的本质, 紧扣数学教学的内容和目标来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比如我在讲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时, 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景: 课件播放, 伴随着小提琴曲“梁祝”, 屏幕上展现翩翩起舞的蝴蝶, 在蝶翼张合间, 让学生欣赏美妙的对称, 并通过对学生听觉和视觉的双重刺激, 抽象出数学的本质属性, 再引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就水到渠成。
4.创设数学情境是为了课堂教学
数学情境创设失效的种种表现, 问题绝不是出自偶然。从表面上看, 是教师挖掘教材深度不够, 导致创设情境流于形式。实质上, 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倾向: 先创设一个情境, 再钓鱼式地引出问题, 然后将情境抛在一边, 直接去解决问题。难道这情境仅仅是为了给传统教学包装一下外表, 给传统教学加点“味精”吗? 我想不是, 情境作为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价值应体会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 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 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 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 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 创设情境, 沟通知识点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联系, 科学地思考问题, 寻找解题途径;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避免传统数学教学中的只重知识技能, 不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滋养。
由此可见, 数学情境创设要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如果情境创设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不能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不能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 甚至是伪造的情境, 这样的情境要坚持摒弃。
总的来说, 情境创设是为了引出主题, 情境要为问题服务。因此, 问题情境设计要合乎学生实际, 突出数学实质, 不能喧宾夺主, 避免华而不实。显然, 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 是走出情境创设误区的根本手段。作为数学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要依靠自身的素质, 努力提高情境创设的效度, 让情境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体验, 唤起情感, 激活思维, 更好地学习数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