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罗祖月:浅谈创意法教育下的高中语文教学

    浅谈创意法教育下的高中语文教学
    ◎ 广西平南县丹竹高中 罗祖月
    摘 要:创意法为“创立新意之法”、“个人不被社会淘汰之法”。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创设新意?从在阅读教学时候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在阅读教学时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理解作品;在阅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个性进行选择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创意法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
    我们的教育要使“差生”不因“差”而被淘汰,其创意品质得到保护,使“优生”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最优”,其创意思维得到激活!促进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面对这样的理念,作为中学时代最具人文色彩的基础学科——语文学科,就承担着更为重要的人文教育的责任,更应该成为一门关注人的未来发展的教育学科。
    然而,目前形势却不容乐观,在“应试”的大旗下,不少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注重的是语文知识的单向传递,其思考偏向于灌输知识技能和技巧,而且过分追求教学目的的清晰、精确和教学过程的程序化。一篇课文,往往从时代背景、作者分析、生词生句,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一路讲来,架空分析,把鲜活生动的文章搞得支离破碎。他们在处理手中的书和台下的人—学生时,常常出现错位,把书放在第一位,“眼睛只盯着教材,以为钻研了教材,写好教案,把课堂讲点名堂来,就完成了任务”。这种阅读教学方式导致语文课堂刻板繁琐,枯燥乏味,学生的创意思维无法发挥,学生的创意个性被无情“扼杀”。那么,如何使语文阅读教学从误区中走出来,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应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出学生的个性。
    一、在阅读教学时候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
    阅读过程中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往往有着一定的差异。这表明了学生在阅读时是有着自己的个性的。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过: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精彩。
    语文阅读教学要教出个性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去独立自主地感悟。面对一篇作品,读者并不只是消极地、被动地接受。因为每一个读者都己具有一定的先在的知识、体验和情感态度,每一个读者都向文本投射进去不同的需求和求索。因此,阅读不是读者冷眼旁观一尊凝固不变的石雕,而更象演奏一曲乐谱。也就是说,文本所传递的信息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的读者,从中所接受的信息量不同、不等。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的道理。读物一经写成和发表,就己经凝固不变,它使用的语言文字符号对所有的读者都是一样的,但是不同的读者对读物的理解和体验各不相同;甚至同一读者在不同的时期和环境中,对同一读物的理解和体验也不甚一致。由此可知,在阅读这一交际活动中,读者主体的自我状况,是阅读理解,提取信息的前提。这样,我们在教学中就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及其在阅读中的不同感受、不同见解。
    比如我在教《陈奂生上城》一课时,拿出陈奂生这个人物让学生讨论。有的学生根据时代背景及小说情节分析说陈奂生是一个普通农民的代表,具有质朴、节俭、勤劳善良等优良品质;有的学生说从小说深层角度考虑,陈奂生是一个新时期仍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摆脱的农民代表;有些学生受前两种同学理解的启发说陈奂生既有着中国农民普遍具有的闪光品质,也是一个因袭了封建意识的落后农民的形象,他具有双重性格;最后,有学生挖掘了作品的深层内涵,道出了作者创作意图:有对农民生活境遇改善的喜悦,也有对农民落后思想意识的忧虑。这样一篇文章,在学生的共同讨论中被赋予了极其丰富的内涵。
    二、在阅读教学时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理解作品
    由于一个人的生活经历、阅历不同,因此读者的生活经验会有差异。而生活经验对阅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切创作皆来源于生活,“生活即教育”。阅读过程中读者要调动自己原有的经验去理解、建构作品。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作品产生共鸣
    共鸣是读者阅读时的一种心态。共鸣的特点是读者在思想感情上产生与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基本一致的艺术感受。产生共鸣的基本条件是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读者的思想感情在某些方面一致和近似,否则就难以产生共鸣。共鸣强度除了这一基本条件外,还取决于读者已有的生活际遇和经验与作者的一致或近似程度。如在学习鲁迅《药》这篇课文时,课文开始对夏瑜就义前,老栓去买药时有两段环境描写,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概括环境描写的特点,学生概括出了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一片死寂、冷清、黑暗,烘托了萧杀的气氛,使人有恐惧的感觉。可对在这种环境下“老栓倒觉爽快”、“跨步格外高远”,生活中缺乏这方面经验的学生很难理解。当时,有个有类似经验的同学说:“这是用恶劣的环境反衬老栓高兴的心情。有一次考试,我在付出巨大努力后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当时那天刮着大风,下着大雨,可在回家的路上,我骑车骑得格外轻松,原本二十分钟的路程,也只是感觉几分钟便到了”。这便是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对作品极好的诠释。
    2、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信息储存
    在人己有的经验中,有许多带有情绪色彩的内容。“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是恐惧的情感经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是听觉的接受经验。这种带有情绪的记忆越多,越有助于读者理解和记忆眼前的读物内容和意义。吴伯萧先生的散文《歌声》开篇谈到:感人的歌声留给人的记忆是长远的。无论哪一首激动人的歌,最初在哪里听过,那里的情形就会深深地留在记忆里。环境、天气、人物色彩,甚至连听歌时的感触,都为烙印在记忆的深处,像在记忆里摄下了声音的影片一样……只要在什么时候再听到那种歌声,那歌声的影片便会一幕幕放映起来。阅读也同样如此。如果读者与作者所表述的事实、体验有过相似和一致的感受,那么眼前的读物不仅会神奇地召唤起过去的情绪记忆经验;而且这种情绪记忆中的经验又会加深对读物的理解,加固对读物人物、情节和思想的记忆。
    3、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类化迁移
    “经验类化说”是上世纪初教育心理学家贾德所提出来的一种学习迁移的理论。“类化”也称为“泛化”。这个学说的中心意思是:把许多具体的经验概括起来,说明其间广泛的相互联系。这种说明与陈述,就使具体的经验泛化和类化了。由此,一个人在某种场合下得到的具体经验,就可以使它在其他领域中得到好处。贾德还认为:“把许许多多经验概括起来的泛化,是种族和个人理智的努力的最高产物。”因此,读者如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就十分有益于知识和技能的类化(泛化),就十分易于学习的迁移及继续扩充和提高学习水平和能力。
    己有的知识和经验组成了读者的库存。不论是产生共鸣还是记忆信息,迁移应用;在阅读中,读者时时处处和读物背后的作者进行着兑换:读者从己有的库存中支付旧知换取新知;支付经验换取理解。
    三、在阅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个性进行选择
    1、依据自己个性选择读物
    除了语文课本外,学生在课外也要接触大量的读物,面对琳琅满目的作品,学生面临着选择。选择恰当了,对形成个人的语文素养有极大的帮助,反之,便会事倍功半。别林斯基曾说过:阅读一本选择不当的书,比完全不读书更坏,更有害。亚瑟•李在《给一位爱好读书的孩子的信》中也说道:“你最好尽可能选一些能震撼心弦的高贵作品来读,这种作品对你心灵的激荡,才有真正的好处。要想这样,首先你得知道应该摒弃那些无价值的书。凡是浪费你时间的,教坏孩子的以及使人懦弱,而不能使人坚强的作品,都应摒弃。”可见读物是有好坏优劣之分及价值大小之别的。正因为如此,教师应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书。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选择读物。
    2、依据自己个性选择阅读方式
    读书的方式多种多样:朗读、朗诵、默读;精读、略读、速读;猜读、研读、赏读、背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究竟采取什么方式,教师不能限定同一要求。因为学生具有个性,决定其对阅读方式的选择也有一定的个性。比如整体感知能力强的学生,一般会选择抓住每段关键句的跳读方式;心思填密的学生会选择注重重点段的理解的精读方式;思辨能力强的学生会选择研读方式;语感强的,感情丰富的学生会选择朗诵方式……无论学生采取哪种阅读方式,只要符合阅读规则,能达到一定阅读目的的,我们就应给予鼓励、尊重。只有这样,学生在阅读方面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并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学底蕴,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总之,创意法教育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个性特征。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个性进行选择阅读。

    点击次数:82  发布日期:2014/7/6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