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原原:浅谈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 陕西省定边县职教中心 刘原原
德育是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渗透到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对于高中学科教育来说,德育教育不应该是对有过失和缺点的学生进行简单说教式的教育,而主要应该渗透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也就是要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遵循课堂教学规律,巩固、扩大学生的生物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又要注意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生物教学之中,才能使生物教学与德育相得益彰。那么,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呢?
一、生物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是生物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教材中根据内容的特点安排了多处我国生物科学的成就,为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德育素材。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把握好,以帮助学生增强爱国信念,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从而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物种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但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同样也面临着威胁。通过这些内同的具体介绍,让学生既为我国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自豪,又增进了他们爱护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进一步激励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学生产生最自然、最朴实的爱国情感,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进而变成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
二、生物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辩证唯物思想是一个人世界观的基础,因此,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学习生物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为基础,对学生进行这些观点的培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能使学生正确认识生物和人体的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更好地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并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我们教师要善于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指导他们逐步学会运用这些观点和方法。通过许多实验的观察和操作,对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作为—名生物教师,应当知道,所教的书不仅仅是生物,其中有着比生物知识更完善、更宝贵的东西,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方法。教师要不断挖掘生物教材中这些内容,并把它渗透到教学中去,使学生对学习生物知识理解得更深,掌握得更牢固,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逐步养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指导自然科学学习的良好习惯,使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同时得到升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成熟。
三、生物教学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
在全球,臭氧层遭受破坏,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使得海面上涨,这一切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国外,很多污染事件如英国的烟雾事件,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水俣病事件等,都是由于工业“三废”没有有效处理造成的。在我国,每年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也相当大,而且有增无减。大部分城市出现酸雨,由环境污染引起的事故每年多达数千次。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生物教学中的优良品质教育
德育教育不能只局限于教师的说教上,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汲取营养。一个研究性课题,学生一般要经历选题、确定课题研究目标、制定研究计划、课题研究、课题结题等阶段。教师传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而学生投入到更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当中,教学过程更能体现相互交流、相互尊重、密切合作,从而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及尊重知识,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
总之,高中生物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思想实际、掌握知识的情况和思维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德育素材,做到量力而行、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德育教育要隐蔽的进行。生物毕竟不是政治课,有自身的特点,进行德育主要是渗透其中,慢慢“浸润”。这样既不引起学生的叛逆心理,又可以潜移默化。
其次,德育内容要有科学性,要与生物结合起来。德育的内容一定要准确。要真实的介绍我国所取得的成就,正确无误的介绍生物学史,对有争议的或不甚科学的说法、材料不可引用到课堂上。德育要结合生物教材本身的内容。一定要在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准确把握教材思想观点的基础上,恰当的启发学生联系生活。
最后,德育内容一定是学生感兴趣的,愿意接受的。德育内容的选取要注意到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兴趣特点等情况。要始终引导学生自己的兴趣点,使其思维不断的从一个兴奋点转移到另一个兴奋点,整个教学过程融以德育象磁石一般吸引学生。这样,才能够使渗透在教学中的德育发挥作用,让学生主动的接受。高中生物教学的德育渗透是“冰冷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需要生物教师多花时间和精力,找到德育教育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才能使德育教育收到最佳的效果。才会有满意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