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浅谈班主任与学生有效沟通的技巧
浅谈班主任与学生有效沟通的技巧
◎ 广西桂林市全州县第四中学 王荣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与学生的交往是关键,而师生之间交往的主要形式是沟通,只有通过有效沟通,才能消除师生心灵间的“壁垒”,搭起理解的桥梁,只有这样才能实施有效教育。那么,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如何做到与学生有效沟通的探讨如下:
一、讲究语言艺术,将道理植入学生心中
语言是师生沟通中运用最多的工具。在师生沟通中,班主任的语言应以学生现有的理解能力为基础,用词简洁、语意明确、表达清楚,语言富有亲和力。这些可以基本保证师生双方获得并了解来自对方的信息,是沟通得以顺畅有效的关键。同时班主任还要考虑到现在学生的心理特点与个性差异,中学生普遍存在较强的自尊心,情绪波动大,感情脆弱,心理发育不成熟。虽然做错了事,但若教师直言训斥,当众指责,会使其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产生抵触心理。因此,班主任的语言应讲求艺术并有针对性:例如对自尊心强、有逆反心理、脾气暴躁、感情易冲动的学生,宜采用平等商讨的语言;对善于独立思考、自我意识强、感受力较强的学生,宜采用暗示、旁敲侧击或警句格言的点拨式语言;对性格内向、孤僻、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则要用有层次、有步骤、逐渐深入学生心灵的渐进式语言等等。学生只有接纳了你的语言方式,才会接纳你语言所承载的道理。
二、积极聆听,与学生心灵接轨
积极聆听是指班主任不仅要仔细聆听学生的感受,还要对学生的情感做出反应。反应不是评判,而是班主任用自己的话对学生表达的意思进行复述的过程,又称译意的过程。常用的句式包括:“你觉得…”、“你认为…”。译意如果正确,师生沟通得以继续;如果不正确,学生会主动更正老师的理解。聆听在师生沟通中有着奇妙的功效。不加评判,表示理解的听,在孩子心目中可能是你送给他的最好礼物。
在通常的做法中,班主任往往不正视学生的感受和需要,而只是径自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自己的要求或乘机批评“教育”学生。不合时宜的批评、命令、甚至于肯定和安抚都使学生觉得自己的感受是不对的。他们感到自己不被理解,感到沮丧和受挫。于是他们渐渐失去了诉说的欲望,致使沟通阻塞,甚至终止,但问题并没有解决。而积极聆听则可使沟通保持顺畅。当教师积极聆听学生表达的情感时,学生感到教师是理解自己、尊重自己的。于是,他们愿意进一步地诉说自己的问题和苦恼,从而触及更深入的问题,找出真正捆扰自己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积极聆听帮助学生以直接有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一旦学生表达了,且被班主任接受了,理解了,实现了师生间心灵的接轨,学生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因为当班主任使用积极聆听而不是指挥命令时,学生会觉得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也会积极调动自己的潜能主动解决问题。在师生沟通过程中,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能力得到了增强。因而积极聆听十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的能力。使师生关系进入良性循环:班主任接受、信任学生,并相信他们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学生信任班主任,觉得班主任是理解、尊重自己的。
三、慎用批评,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说到师生沟通,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教训学生。可以说,在实际的师生沟通中,班主任训学生在师生沟通中确实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班主任总是在学生出了问题、犯了错误后才会想到要找学生。以至于一说到班主任,学生想到的常常就是一个板着脸教训人的形象。班主任批评学生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而是为了让学生意识到问题并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改进。若批评不具备教育效用,那么就该摒弃。很多学校已经意识到这些带有侮辱性质的批评对学生的伤害,所以纷纷制定了“教师忌语”,严格规定教师们不准再对学生口出恶言。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班主任未必一定要采取批评才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有时候班主任宽容一点,给学生一个“台阶下”,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处罚更强烈。在学生们的错误或挑衅面前,班主任应表现出成熟的风度,这不仅可以避免师生间的矛盾,而且也会让学生从班主任身上学到正确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法。要慎用批评,批评之前先调查,批评之后就不要再抓住学生曾经的过错不放,更不要从此对学生另眼相看。
四、恰当赞美,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要赞美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是很重要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闪光点。班主任如果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运用恰当的语言予以肯定,则原本小小的一个长处可以得到加倍的发展,并且带动学生其它方面的发展。关键是如何赞美,怎么样的赞美才会发挥效用?太笼统、太空泛的赞美,例如“你是个好学生”、“这篇作文很好”、“你有进步了”等等也许并不能起到班主任想象中的促进作用。赞美需要有针对性,具体而明确,并且有创意。例如看到学生主动捡起楼梯上的小食品袋,老师仅仅说很好,到底好在什么地方,学生并不知道。如果老师能明确地告诉学生:“你做的真好,爱护我们的环境就应该从小事做起,只有坚持做好每一件小事,才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那么,学生会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而且也会觉得老师确实是看到了自己的良好品行,而不是随意地敷衍自己。自己受到了很高的肯定,这些会鼓励他继续努力。
总之,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中沟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班主任作为学校的“特殊老师”,只有掌握有效沟通策略,才能和学生从外化转到内化,从单纯的说教转化为实践活动,使情感上升为信念,才能让师生和谐共振、心灵相通,成为提高学生自觉认识的动力,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