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百年奋斗征程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加强 陈忠巢 庄美桂
党的百年奋斗征程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加强
浙江省苍南县委党校 陈忠巢 庄美桂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理论的形成与早期实践
(一)中共“一大”,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的发展方向和进程,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方向。
(二)建党初期的民族工作主张
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经历了从对苏联的简单模仿到充分结合本国国情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并在长期国内革命战争中进行了早期实践,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心同德一戎衣
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建立了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筑起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抵御外侮的伟大篇章。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标志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民族平等、维护祖国统一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成为新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国策。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华民族开始进入平等团结、友爱合作新的阶段——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基本确立
实现真正民族平等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站在人民立场,把实现真正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作为处理民族问题的核心,把维护祖国统一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国策,先后完成民族地区民主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大力保障少数民族民主权利,既反对大汉族主义,又反对地方民族主义,鼓励和支持民族地区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经济和文化事业,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总之,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基本确立,为促进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提供了有力政治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的首要任务是完成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具体到民族工作上,就是要在民族地区推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从而解放和发展民族地区生产力。在具体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少数民族自身为主体,通过发动少数民族群众、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等方式,让广大少数民族同胞在本民族干部队伍领导下,推行民主改革并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以真正确保民族区域自治。在西藏等民主改革条件尚不充分地区,党组织、军队等先期工作队十分注意自力更生,发展生产,给群众以看得见的好处,至少不影响其现有物质生活水平,同时做好上层人士工作,以减少改革阻力。总而言之,不论具体工作手段如何灵活变化,中国共产党始终立足于民族团结,一心为人民谋发展、谋幸福的初心从未改变。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不断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民族地区发展作为民族工作中心任务,以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保障各民族事实平等。具体方法上,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化并不断完善;注重构建各民族间的良好关系,增进相互之间的交流、了解与合作,以促进民族团结。总而言之,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从实践出发,努力丰富并发展马列主义民族关系理论,成功开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新局面。
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的民族问题,切实做好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也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下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新使命
(一)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真正民族平等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由于种种历史因素与现实困难,这一矛盾在广大民族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根据中央民族大学发布的《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进展报告(2017)》显示,截至2016年底,中国民族八省(区)共有农村贫困人口1411万,占全国32.5%,相较于各少数民族不足全国总人口10%的比例,其贫困现象可谓触目惊心,因此,民族地区脱贫工作在“脱贫攻坚”战略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坚持党领导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维护祖国统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历史经验与现实经验都反复证明,没有党的领导、没有安定秩序、没有祖国各民族团结一致,促进生产力发展、民族共同繁荣,进而实现真正民族平等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民族工作要从基层入手,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像吸铁石一样把乡亲们紧紧凝聚在一起”,在维护祖国统一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框架内,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打赢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战、实现真正民族平等提供政治保障。
(三)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重
脱贫攻坚战略的最终目的不仅是要脱物质之贫,更要去精神之困。在传统文化熏陶下,少数民族地区不乏尊师重教传统,但所尊之师、所重之教多偏重伦理道德、宗教哲学而非现代自然与社会科学。在具体工作中,要注意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与加強精神文明建设并重,深入了解、挖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不断赋予其时代内涵,以少数民族喜闻乐见的方式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促使其从文化上融入现代社会。“扶贫先扶志”,在脱贫攻坚战即将取得伟大胜利的今天,我们更应重视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弘扬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优秀传统美德,为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保障。
(四)坚定“四个自信”,向世界展示中国道路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民族问题,并在理论建设、具体实践等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探索。中国共产党历来主张正视国内多民族长期共存的事实,致力于发展民族地区经济,进而实现真正民族平等,使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如今,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有责任也有能力为世界民族平等事业发展贡献力量,为之提供中国经验,分享中国智慧,展示中国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