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的驱动性问题设计策略 罗朝辉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的驱动性问题设计策略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教师进修学校  罗朝辉

    摘要:驱动性问题是指教师在课前设计的由学生和教师共同探讨、能驱动课堂教学顺利开展、驱动学生主动思考、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问题。初中道德与法治的驱动性问题设计策略包括:设计驱动性问题的前提是“三个吃透”,驱动性问题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问题与情境要融合设计。

    关键词:三个吃透;贯穿始终;融合设计

    驱动性问题是指教师在课前设计的由学生和教师共同探讨、能驱动课堂教学顺利开展、驱动学生主动思考、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问题。下文结合本人在观课议课过程中的感受与思考,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的驱动性问题设计策略。

    一、设计驱动性问题的前提是“三个吃透”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究竟是带着教材走进问题,还是带着问题走进教材?显然,在教学设计时,我们需要带着教材走进问题,依据学科课程的需要和要求进行问题设计;在组织课堂教学中,我们又需要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引领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学科课程内容,同时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学科课程内容去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目标从三维目标转为学科核心素养目标,教师提出问题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获得正确的答案,还在于学生在问题的探究中获得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与提升,还在于激发学生通过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进行大胆地质疑,从而产生新的问题和新的探究。

    在进行驱动性问题设计前,要做到:一要吃透教材,把握核心概念和核心观点,理清知识逻辑,建构知识体系。在钻研教材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大概念教学、大单元设计、思维导图等方法和工具;二要吃透学情,搞清学生的生活体验,摸清学生的知识储备;三要吃透新课标,依据新课标中的核心素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等方面的要求,准确制定教学目标。

    二、驱动性问题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

    驱动性问题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有导入新课环节的问题,有自主学习环节的知识性问题,有合探究环节的探究性问题,有课堂小结的驱动性任务,有巩固练习环节的问题,都能起到驱动作用。不过,本课题着重研究合作环节的驱动性问题设计,这种驱动性问题是基于情境提出的问题,是能驱动课堂教学顺利开展、驱动学生主动思考、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问题。具体操作如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比如,某教师在上八下《国家权力机关》一框时,恰逢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于是在课堂引入时,播放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的视频,并提问:哪些国家领导人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由此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某教师在教学八上《我对谁负责 谁对我负责》一框时,恰逢东京奥运会举办不久,在课堂引入时,就播放网红跳水冠军全红婵的比赛及接受采访的视频,并提问:全红婵扮演了哪些角色?她扮演的角色分别承担了什么责任?由此引入课题,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讨论热情。

    2.围绕主题,出示学习目标

    引入新课之后,先让学生从“主题”出发,用结构化思维(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去归纳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比如,某教师在上《情绪的管理》时,就抓住框题“情绪的管理”这个“文眼”,先让学生自己去归纳,然后教师用PPT出示学习目标。这样操作,学习目标不是硬塞给学生的,是在学生有所思考的情况下才出现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自主预习,完成导学案

    在课上,让学生根据导学案,自读教材,大致理清教材结构,圈注基础知识,标出问题及疑问,尝试着用思维导图对知识进行结构化创建。自主预习环节可以安排在课前进行,也可以安排在课上进行。如果课前进行了自主预习,课上可直接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如开火车等方式落实基础知识。在自主预习环节,要充分发挥科代表、小组长的作用,让他们检查同学们导学案的完成情况。

    4.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在该环节,要围绕学习目标,设计结构化的探究活动。通常的探究活动,其基本结构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组织探究”。在开展探究活动时,要由“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先进行小组合作探,然后每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语言表达、内容的理解,重难点的突破,即时进行点拨引导。

    5.课堂小结,形成知识体系

    在该环节,教师可以提问:你本节课有哪些收获?抽学生回头回答。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画思维导图,然后让学生用投影仪展示自己的思维导图,并进行讲解。

    6.巩固训练,学以致用

    在该环节,通过几道选择题和一两道探究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解题方法,以及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问题与情境要融合设计

    创设情境和提出问题,是教学设计的重中之重。 “情境——问题——教学目标”三者融为一体,问题作为连接课程与情境的桥梁,既要在课程中找到切口,又要在情境中找到链接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创设情境材料,基于情境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1)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涉及到情境材料的收集、选择、剪裁、改造,涉及情境材料的种类如视频、图片、文字材料等,涉及情境材料的难易程度,还涉及情境材料的呈现方式等。本研究着重从情境材料的收集途径进行了研究,笔者认为主要有三种途径:

    第一,从教材中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里的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阅读感悟等小栏目,设置了很多情境,并根据情境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这些情境问题的设计, 凝聚了编者的汗水与智慧, 其中不少情境和问题设计形式新颖,从学生疑惑着手,关注价值导向,为教育教学学生成长设计“脚手架 ”,我们可以直接选用。

    第二,从学生生活中来。要想从学生生活中收集情境资料,需要教师走近学生,与学生交朋友,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比如,某教师在上《敬畏生命》时,用本校学生生命意识调查统计表来创设情境;某教师在上《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时,用本班学生打扫卫生的照片创设情境;某教师在上《家的意味》时,用本校一名学生写给家长的一封信来创设情境:某教师在上《根本政治制度》时,将本乡镇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请到课堂上,创设了真实的情境。

    第三,从社会热点来。社会热点材料丰富多彩,包括文字材料、图片、视频等,其中小视频成为了一线教师的最爱。收集社会热点材料的途径,可以从报刊杂志、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体收集,也可从人民网、新华网、学科网站学习强国等网站收集,还可以从QQ、微信公众号等社交软件收集,还可以从抖音、快手等新媒体收集。

    2)设计问题

    选择情境材料难,设计驱动性问题更难,考验教师的创造性。在基于情境设计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问题与情境要水乳交融。

    紧扣教学目标,基于情境提出问题,形成有层次性的、序列化的“问题串”。比如,某教师在执教《学会自我保护》时,以两个案例为情境,提出以下问题:

    案例一:

    七年级学生小裴偶然目睹了一男子将一女子刺成重伤后逃逸的整个过程。小裴迅速报警后,看到群众上前帮忙救助受伤女子,便决定冒险跟踪持刀男子。在确认了嫌疑人的藏身之地后,他向警方提供了线索,该线索成了破案的关键。

    案例二:

    熊某是一名六年级的学生。一名已辍学女生马某某,因生活琐事对熊某心生怨恨,纠集4名中学生守候在熊某就读的小学附近。待熊某出现后,马某某等5人尾随并胁迫熊某到偏僻处,轮流对熊某掌掴共32次并全程拍下视频。事发当晚,视频被马某某传至网络并被转发扩散。事发后,当地公安、教育等部门对涉事者和相关学校作出了处理,参与打人者也分别在家长陪同下向受害者登门道歉。

    阅读上述两个案例,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比较分析两个案例,说说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熊某遭遇的是校园欺凌吗?是校园欺凌的哪种形式?    

    3)小裴的哪些做法值得赞赏?哪些做法需要反思?

    4)两个案例给了你什么启示?

    2、要注重思辨性问题

    在教学中, 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道德判断的模糊点或具有广泛争议的话题,将这些带有“难题和疑问”或“一些困惑、混淆或怀疑” 的观点、认知,通过情境创设引入问题中,引导学生站在各 种角度认知、观察、互动,从而在比较、激辩、批判的辩证思维中做出科学解释与正确判断及合理选择。

    比如,某教师在上《做负责任的人》时,以张桂梅的感人事迹为情境, 设计了以下问题:1.张桂梅为什么要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2.为了办免费女子高中,张桂梅付出了哪些?3.有人认为张桂梅不值得,为什么她自己觉得值得了?其中,第3问就是思辨性问题。再如,在上《敬畏生命》时,对倒地老人的图片为情境,问“扶还是不扶?“在上《维护祖国统一》时,开展课堂小辩论“解决台湾问题应该武力统一还是和平统一。”

    3、要注重实践性问题

    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一门德育课程,与生活高度关联, 以关注身边问题,关怀社会和国家发展为突破口,深入实践, 促进学生知行合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让教学从止于识记和理解知识的浅表性教学走向形成学科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的深度教学。比如,某教师在上《敬畏生命》时,用本校学生生命意识调查统计表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听了这个故事,看了这张调查问卷统计表,你有何感想?(2)如果你是轻生者的家长,得知孩子轻生后,会是什么心情?再如,在上《做负责任的人》时,以角色表演《班委竞选  众说纷纭》为背景,提出问题:1.老师的话告诉了小龙什么道理?2.父母的话告诉了小龙什么道理?3.假如你是小龙,你会去竞选班委吗?  

    4、设计驱动性问题要与探究活动方式整体设计

    “情境——问题——探究”构成一个完整活动模块,课堂由一系列活动模块构成。在设计驱动性问题时,要同步设计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探究活动方式。

    1)学习方式。可以灵活采用“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全班展示”、“个人自学——全班展示”、“小组合作——全班展示”等学习方式。

    2)评价方式。教师对学生在合作探究、交流展示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即时评价。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也可采取生生互评。可以采取量化打分,也可以进行口头评价。

     

     


    点击次数:52  发布日期:2024/7/18 8:55:07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