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习作教学路径探索 王晓艳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习作教学路径探索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第二实验小学 王晓艳
摘要:习作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何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实施小学习作教学?首先,需要教师把握学段习作要求之进阶。其次,要厘清教材编排内容之关联。其三,要探寻提高习作能力之路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习作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
语言运用既有口头的,又有书面的。无论口头还是书面,语料积累是基础,终极目标是能促进学生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习作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何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实施小学习作教学?
一、把握学段习作要求之进阶
从“2022年版课标中关于习作的学段要求和总目标表述”可知:
第一学段关注写话兴趣的培养,第二学段习作要求强调“写清楚”,第三学段则要求“写具体充实”,用词上的变化显示了习作教学的进阶要求。
“写清楚”主要体现在行文语句通顺,叙述有条理,能让人看明白;“写具体充实”则需在写清楚基础上对写作对象进行细致的描述。“写清楚”是基础,“写具体充实”是提升,从“写清楚”到“写具体充实”体现了学生习作能力的发展。学生在相关文学作品的阅读中感受、体悟,在习作表达中迁移、运用。教学要遵循这样的路径,在不同的学段做好该做的事情,不要在三四年级急于拔高要求,也不能到了五六年级仍是原地踏步。把握学段习作要求之间的进阶,有助于形成体系,合理定位教学目标促进精准施教。
二、厘清教材编排内容之关联
分学段看内容编写:第一学段的写话分布在“课后习题”、“字词句运用”和“写话栏目”,“写话栏目”在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中正式出现,但并非每个单元都有写话。第二、三学段的“习作”“写作”不像第一学段的“写话”放在“语文园地”之中,而是自成体系,从写什么到怎么写、写完后怎么展评修改表述详实。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开始要求取题目。
分学段看作文要求:从第一学段的写一两句话、几句话,到第二学段加题目、构段成篇,把内容写清楚,再到第三学段把重点部分写具体详细,写出真情实感,逐级递进,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难看出,“写清楚”是第二学段习作要求中的高频词,而第三学段习作要求中的高频词则是“写具体”。
看不同年级的同类教学内容间的纵向联系,以写人为例: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写一个好朋友,只要求填几要素 :谁?长什么样子?我们经常做什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猜猜他是谁,要求用几句话或一段话写一写他,不能出现名字,但要让别人读了猜出他是谁,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体会习作的乐趣,做好一、二学段的衔接。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人物的特点,并能用上表示人物特点的词语取题目。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写一个人,注意把印象最深的地方写出来。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我的“自画像”》,学习从多个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漫画”老师》,要求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特点;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他 了》,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把人物当时的表现写具体);第五单元习作《形形色色的人》,要求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具体的表现一个人的特点。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有你,真好》,要求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把事情写具体,融入自己的感情。
不难看出,小学阶段的写人作文,内容编排关注学段衔接,作文要求螺旋上升,厘清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可以承上启下、循序渐进突破难点,提升学生的习作素养。
三、探寻提高习作能力之路径
(一)兴趣为先,大胆表达
课标中第一学段的习作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可见,把看到的、想到的写出来,对写话有兴趣,就是起步阶段写话教学的最常态,也是教学期待的优质结果。教师要告知学生心里想到的、口语输出的,都可以直接转化为文字固定下来,不需要精致化的雕琢,不要在写的过程中战战兢兢,不要在写一句话之后就回头看看有没有用上形容词,有没有用上比喻句。
(二)精雕细琢,优化表达
当学生爱上写话后,逐步渗透,把句、段、篇写得严谨有序、有声有色。
1.把句子写完整。
可以用几要素促进学生写完整的句子。在一般情况下,句子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前半部分交代“谁”或“什么”,后半部分交代“做什么”“怎么样”或者“是什么”。前后两部分说全了,句子便完整了。教师要让学生提高“完整”意识,平日在说、写每一句话时,都要认真思考,反复斟酌,不写残缺不全的句子,这是最基础的。
2.把句子写通顺
句子通顺,就是句意明白,读得顺口。具体来说,句子通顺包括:用词要准确;词序要合理;词意不能矛盾、重复;词语搭配要得当。
3.把句子写具体
句子要完整通顺,这是首要的。但在许多时候,句子只做到“完整通顺”是不能准确表达意思的,还要做到“具体”。把句子写具体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添枝加叶,多问几个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颜色?什么形状?怎么样……除此之外,把句子写具体的方法还有寻找原因、运用修辞等。把句子写具体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技能,需要教师不断为学生搭建训练平台,进行持久练习。
4.把句子写连贯
连贯,即句子之间连接贯通。显然,把句子写连贯,这是指写几句话来说的。翻开学生的作文本,段落中上下句不连贯的现象比比皆是,主要表现在:句子之间无顺序,承接不紧密,跨度大;句子之间意思不聚焦,内容风马牛不相及。怎样才能做到把句子写连贯呢?一是合理安排顺序,使句子连贯;二是确定语段中心,使句子连贯。
5.把自然段分清楚
自然段是文章中表达意思的基本单位,它有明显的标志,就是“换行空格”,每个自然段的开头都重新起一行而且空两格。
分自然段对一篇文章很重要,那究竟该怎样来分呢?
(1)按事情发展顺序分自然段。
(2)按事物的几方面分自然段。
(3)按时间顺序分自然段。
(4)按地点变换分自然段。
(5)按总分总结构分自然段。
自然段之间还需要必要的过渡。一是用词语将两个相邻语段的意思连接起来使上下连贯。如用“当然”“然而”“可是”“总之”等词语过渡,也可以用表时间、地点、性质的词语过渡。这些用来过渡的词语常常放在新段落的开头。二是两个段落之间,安排一个句子来承上启下。如《颐和园》中的“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自然地从写万寿山过渡到写昆明湖。三是在文章上下两层意思间,用一个简短的自然段过渡,使文章前后连贯。如《伟大的友谊》第四自然段:“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更重要的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的合作。”这短短的一段文字既总结了上文,又提示了下文,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
总之,小学习作教学,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引导学生在语言运用中,加强文化理解和认同,推动文化传播,提高文化自信;要引导学生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根据需要用书面语言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要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品质,包括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尤其是创造思维;要引导学生在语言运用中,将审美价值观融入立意、选材、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过程中,并通过人物、情节、环境、意象等形式表现出来,提升审美创造之素养。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俞晓云.小学语文教师[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24.
[3]吴中豪.小学语文教师[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24.
[4]一小时家长,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