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实验创新在“大气压强”教学中的实践 罗虹英

    实验创新在“大气压强”教学中的实践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利店中学校    罗虹英

        摘要: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课程,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学习物理知识,核心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大气压强教学中,自制“两心壶”,“大气压支持水柱”的创新实验实践,让学生在观察,动手实验中认识大气压,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让创新意识真正浸入学生心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实验创新;两心壶 ;兴趣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课程,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学习物理知识。《物理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中要“设计多种学习活动,重视物理概念的建构过程,发展核心素养”,在物理实验中,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动手实践,能有效锻炼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让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和发展。

    “大气压强”一节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第九章第三节内容,课本中根据液体压强的特点,猜想大气压强的特点,激发思维和探索欲望,接着用三个实验说明大气压强的存在,进一步介绍托里拆利实验测量大气压的大小。最后学习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认识到物理及其相关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在这节课的教学实践中,我充分利用生活中和身边的物品来完成大气压强的实验,学生对物品熟悉,动手兴趣高,能放开手脚去做,人人动手,通过观察现象,分析实验过程,很好地掌握本节物理知识,学生不再当一个“围观者”,而是一个“实践者”,课堂教学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一、自制“两心壶”

    两心壶在网上可以买到实物,但会让学生认为是特别制作的,跟学生有较大距离感,缺少可信度,也会减少对实验的兴趣。但是利用生活中和身边的物品来完成大气压强的实验,学生对物品熟悉,实验就会很好达到教学目的。我利用两个矿泉水瓶和两个吸管,自制了“两心壶”,创设与大气压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导火索。

    制作方法如图:①在矿泉水瓶身上方开一个小孔,瓶内装入一定量的水,插有吸

    管的瓶盖盖紧。②用手压住小孔时,倒不出水来,而放开小孔,水就倒出来了。

    ③在盒子中装入两瓶,分别装入不同颜色的水。给学生演示时,说是倒出不同颜色的饮料,而且饮料的出现可以任意转换,让学生在惊奇中感受到物理知识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创设了很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带着思考和问题进行本节内容的学习,能更好地获取知识。

     

     

     

     

     

     

     

     

     

    在本节课内容结束的时候,再给同学们解释两心壶的秘密,用手压住小孔时,倒不出水来,是因为外界大气压把水支持在瓶内了,而放开不同的矿泉水瓶的小孔后,就是一个连通器,在重力作用下,就可以让不同的瓶子中倒出水来。

    二、大气压支持水柱

        有关“大气压的存在”且“大气压很大”的实验有很多,比如覆杯实验、用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自动爬升的大小试管、注射器悬吊物体、吸管吸取饮料等等。这些实验对学生来说,都比较陌生,加上农村学校的学生胆小,害怕弄坏实验器材,动手操作放不开,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我使用一个矿泉水瓶和一个乒乓球,让学生探究大气压能不能支持一定高度的水柱?

    如右图,在一个矿泉水瓶中装满水,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压着乒乓球倒立过来,可以看到乒乓球和水都不会掉落下来。通过分组实验,学生感受大气压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大气压比较大,可以支持一定高度的水柱。

    接着给学生抛出一个疑问:大气压究竟能够支持多高的水柱呢?我们是不是可以增加管子的长度,观察水柱会不会掉落下来?我借助一条近3米的家庭装修中用到的透明软管,管中注入红色水,放在水槽盆中,不断提高管子,也可以让学生帮忙拉得更高,学生会发现水柱不会落下,从而说明大气压可以支持更高的水柱。(如下图所示)

     

     

     

     

     

    接着告诉学生,大气压可以支持约10米高的水柱,要完成实验需要三层楼高的试管,如何将近10米高的水管变短?学生积极讨论,认为在压强一定时, h减小,液体密度ρ应该变大。实验中要选用密度远大于水的液体,即是水银。“如何保证水银上方是真空?”我积极引导,“先装满,再倒置在水银槽中”。这样强化了科学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变记忆知识为理解知识。

    三、教学过程设计

    第三节

    大气压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大气压的存在和方向。

    2)知道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过程和结论。

    4)认识大气压强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大气压强的存在和方向。

    2)掌握利用液体压强来研究大气压强的转换法思路,理解托里拆利实验。

    3)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认识到物理知识从生活来,到生活中去。

    2)在探究实验活动中,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大气压强应用的了解,初步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及其相关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实验探究大气压强的存在和测量大气压强的大小

    教学难点

    1、设计实验说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2、托里拆利实验的过程和结论

    教学器材

    自制两心壶、矿泉水瓶、乒乓球、透明软管、多媒体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原则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目的

     

    情境引入(4分钟)

     

     

    我们已经学习了液体的压强,它有哪些特点呢?

    老师这儿有一个神奇的水壶,可以倒出不同的液体

    (演示)两心壶倒不同的液体

    思考、

    回答

    观察,思考物理原因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物理知识欲望

    新课教学(30分钟)

    1.提出问题:我们生活在地球周围的大气层中,气体也像液体一样没有一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同时也受到重力的作用.同学们猜想一下大气是否也像液体一样在它内部存在压强呢?

    2.学生小组完成实验:大气压支持水柱

    让学生对每个实验进行解释,教师作补充和纠正。

    简要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用皮碗演示过程。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

    在大气的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个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大气压有多大呢?能够支持多高的水柱呢?

    我们是不是可以增加管子的长度,观察水柱会不会掉落下来?

    (演示)透明软管,管中注入红色水,放在水槽盆中,不断提高管子,会发现水柱不会落下。

    视频播放“大气压可以支持10米高的水柱。

    大气压支持的水柱实在太高了,如何能够降低大气压支持液体的高度呢?

    大气压可以支持一定高度的液体,那么只要使大气压和管中液体压强相同时,液体就不会下来。

    物理学家托里拆利选用密度大于水的液体--水银,完成了著名的测量大气压强的实验。

    3、视频播放“托里拆利实验”

    思考:为什么要在管中灌满水银?管的最上方为什么是真空?

    大气压强的大小是如何计算的?

    引导思考,做好点拨释疑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强调:1个标准大气压的值──P0P水银=ρ水银gh13.6×103kg/m3×9.8N/kg×0.76m1.013×105Pa

    解密两心壶

    4、大气压是可以变化的

    大气压随高度、天气变化

    大气压与沸点的关系

    大气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生产中有哪些应用?引导学生看课本图片。

     

    思考

    讨论

     

     

    学生完成分组实验

     

     

     

     

    讨论交流,并由学生说出实验方法

     

    观察并分析得出从而说明大气压可以支持更高的水柱。

     

     

    大气压强等于它支持的一定高度液体的压强

     

     

     

    学生观看视频

    思考、讨论

    在管中灌满水银,是为了排除管中的空气,水银下降一段距离后,被大气压强支持到一定高度,所以上方没有物质,是真空

     

    交流与讨论

     

    学生举出其它例子

     

     

     

     

    培养观察和分析的能力,在实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认识

     

     

     

     

     

     

    不断铺垫,从矿泉水瓶到几米高的软管,学生对大气压的大小有更深刻的认识

     

     

     

    自然过渡到托里拆利实验,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渗透转换的物理思路和方法

    课堂小结(2分钟)

    组织引导,归纳知识

    学生谈本节内容的收获

    体会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习的重要方法

    巩固练习3分钟)

    多媒体播放,教师纠正

    学生作答


    自主构建1分钟)

    教师引导

    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发言总结

    四、感想和反思

    1.我校是农村初中,实验器材和配备有限,学生有强烈的动手意识,但对不熟悉的物品,有些放不开手脚,害怕损坏仪器。当换作矿泉水瓶这类器材时,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实验,能够较好地理解本节知识。

    2. 实验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留出恰当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如果学生“走投无路”,应给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学习。

    3. 物理课程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强化学生的实验能力。兴趣是学生愿意动手,勤于动手的基础。学生不做一个“围观者”,而是一个“实践者”,在教学中,应着重让物理实验趣味化,简单易行,效果明显。

    4.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站在学生角度去思考教学设计,通过层层铺垫,自然过渡,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交流讨论中学习物理知识。课堂教学要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适用性,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课堂教学中强化科学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变记忆知识为理解知识。充分利用实验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创新意识真正浸入学生心中。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22.

    [2]段培齐.论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中学物理教与学:2008.72022.

    [3]黄海燕.我喜欢上物理课.[J]中学物理教与学:2009.123233.

    [4]刘润华 郭毕芬.开发低成本实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物理教与学:2010.121011.

     

     

     


    点击次数:34  发布日期:2024/7/18 8:31:26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