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张华国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兴平小学校初中部   张华国   

    吕叔湘先生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堂教活了”。“活”其实就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再将这种热情迁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对于思想品德学科来说,由于理论性比较强,学生不易理解,不感兴趣。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有效实施思品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乐”就是喜欢学,愿意学。可见,培养兴趣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教育心里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里倾向。培养浓厚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气氛中学习,求知,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学习的巨大原动力,在思品课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对学习思品课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他就会积极主动的学习;反之,则启而不发,学而不进,很难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因此,激发学习兴趣,对提高思品课教学尤其重要。那么,在思品课教学中,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活”起来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扬教学民主,创设和谐气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学习动机引起的,只有学生喜欢学,要求学,有迫切的学习愿望时,才能自觉积极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学生的这种学习动机从何而来呢?这就要靠教师的教学艺术,要靠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如设置悬念,创设情景等,将学生置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心里状态。

    2、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与勇气,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思品课的教学特色就是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讲究对知识的体验与感悟,这就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开展活动教学。我常常使用表扬和鼓励的话语,激励学生,让学生能够大胆地表现自己。如开学第一天就要求学生在作业本第一页写上一句激励自己的话语,并每天读一遍。每一课,都创设大量情景并提供广泛的活动材料,让学生进行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民族的创新精神的教学,我让学生看了四幅图片。换一种视觉观察,就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如其中一幅图片从正面看是一位老妪,换个角度就变成一位美少女。让学生调整眼光,冲破禁锢自己创造力的墨守成规观念的束缚,打开大脑的另一闪门。激发学习热情,在未知的海洋里探索。

    3、发扬民主,营造和谐气氛,让学生动起来。

    传统的教育由于师道尊严,紧张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不敢想、不敢说,这种现象显然极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发扬。因此,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引下,要求教师要唤起学生的自信。心理学告诉我们,自信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所以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教学中,师生间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营造宽松的气氛,放手让学生自由学、思、疑、问,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才会将“动中学,学中动”有机结合起来,尽最大可能地动脑、动口、动眼、动耳、动手以及动表情,以最佳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如我让学生根据课堂内容创设情景剧,寓情于景,融入其中,感同深受。

    二、教师转变观念,让丰富多彩教学方法与灵活多样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搞好课前预习,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动机 。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与课前预习是 紧密相联的。而学生课前预习的效果与教师的严格要求、具体指导分不开。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思品学科的要求指导学生,在学生做课前准备时可以提供必要的预习提纲,学生则通过预习、并查找与本课相关联的内容,对教材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能找出本课的重点、难点 、疑点。这样学习目的明确了,兴趣也随之产生,学习的热情也高涨了

    2、运用妙趣横生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能激起学生求知欲和产生学习动力,是课堂活跃的前奏,它影响着一节课的成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一个好的新课导入,往往会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效果。新课导入我因材施教,其方法有歌曲导入、故事导入,格言导入,寓言导入等的方式,它们能渲染气氛,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路活跃起来,让他们怀着期待的心理,兴趣盎然的进入新课的学习。

    3、教师以幽默、生动形象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法国的演讲家雷曼麦有句名言:“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容易让人接受。”教师要使抽象枯燥的概念、原理被学生所接受,教师就得在教学中用巧妙、幽默、生动、形象的语言及学生身边的事例,刺激学生、激发学生。这样,既可以给紧张、沉闷、呆板、乏味的课堂气氛注入活力,又可以形成宽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自觉的进入乐学状态。如果一个教师缺乏幽默感、教学语言不形象生动、就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提高课堂的实效有着负面的影响。我认为学生要喜欢你的课,首先要喜欢你的人。因此,教师就要有足够的人格魅力,要想在教学中获得事倍功半的效果就要提升课堂教学艺术。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可采用生动形象的比喻,优美感人的语言,形象的漫画等方式教学。使学生产生新鲜好奇,而新鲜好奇正是诱发学生学习积极因素。小幽默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同时也让学生从中明白蕴涵的道理。笑话、漫画、格言警句、歇后语的运用,要求教师在生活中积累,在备课中做到细之又细,,在教学中做到慎之又慎,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人,主要通过语言来传递知识,教师语言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教师富有严谨、简洁、精炼、准确、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促进记忆的持久,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有积极的作用。

    4、设疑激学、点拨提高。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思、疑是密切相关,辨证统一的。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了设疑,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联系生活,设置一些精巧别致的小问题,做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教师除了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及思想得到升华和发展外,师生间可以互相诘难答题、互相启发补充,形成师生间双向的智慧交流,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从而形成教学相长的氛围。

    5、应用教学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格局,将现代教育手段,如录音,投影,电视,录像,网络等引入课堂,使学生可以把色彩、动画、立体声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真正做到“图文并茂”。使学生身临其境,觉得上课生动有趣,这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具有直观,生动,情景性强等特点,能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创设让学生思维层层展开、步步深入的教学情景,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特别是现代网络的高速发展,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教师应熟练掌握和应用网络信息,教会学生使用网络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体验中培养创新能力。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懈动力。”作为一个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脚踏实地,大胆改革,锐意创新,与时具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恩格斯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我相信教师只有努力地去探索,认真钻研,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就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为祖国培养优秀人才而不懈努力。


    点击次数:145  发布日期:2017/1/16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