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马正刚:小学生语文兴趣的培养

    小学生语文兴趣的培养
    ◎ 四川省平昌县六门小学 马正刚
    兴趣是一个人认识、探究事物或爱好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标志着一个人参加某种活动的积极性。心理学家也曾实验证明,一个人在认识某一事物时所表现出来的智力的优劣,在智商相同的情况下,主要取决于这个人对于这一事物兴奋程度,而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语文自学中,如何使学生对自学的兴趣得以加强,我觉得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一、扩展自学兴趣
    兴趣的广度是指兴趣范围的广阔程度,它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经常注意多方面的新问题,增长新知识,丰富生活,提高自学能力,促使其个性的全面发展。当今的语文课堂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无所不容,是其它科学所不及的。首先,语文的自学必须是先广博方可变通,如仅仅只是陷于狭小的“小语文”圈子之中,这样新的信息量得不到丰富,同样,知识也得不到延伸。加大信息量,增加知识的延伸,是指将与每一课或每一单元书本内容相关的信息经过筛选传达给学生,使之与书本内容结合起来学习,获得全面的知识,也是提高兴趣的一个手段之一。比如,我在教《火烧赤壁》一课时,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去找些关于“三国”的有关于“周、诸、曹、孙、刘”的个人小结资料,先让其明了《火烧赤壁》的前前后后,而我在其同时,也画了一个关系构成图和“三国”的地图,对学生的资料预选,拿出标准和要求,并且,准备评选最佳“资料员”并给予奖励。这些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在自学过程中,兴趣更浓,并且,在“知”的环节中,各抒己见,大放光彩。
    二、活动调整兴趣
    活动的形式很多,说、诵、辩、唱、演均可。①说:指导学生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说明文、议论文中的某些抽象概念编成快板,课堂上打起竹板说上几段,既调动了兴趣,又增强了理解记忆。②诵: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如通过以情带声、以声传情的艺术手法处理变为有声语言,那更会收到感染人、震撼人的艺术效果。因此,诗歌、散文教学时不防在课堂上举行一些小型的朗诵会,学生的感情能融进诗里行间,怎会不受感染而产生兴趣?③辩:课堂上有争议的问题,采用辩论的形式进行教学。如教《七根火柴》,在卢进勇与无名战士谁是主人公的问题上发生了争议,教师便组织学生辩论,学生兴 致很高,拼命看书,钻研教材,寻找论据,教师适时点拨,最后,问题辩清了,教学目标也达到了。④唱:许多课文都可以和歌唱结合,如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唱《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学《谁是最可爱的人》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唱《好汉歌》,学《白毛女》唱《北风吹》、《扎红头绳》,学《送杜少甫之任蜀州》唱李叔同的《送别》等等。音乐与文学相通,琅琅书声与阵阵歌声都应是语文课上的一道风景,它不但能活跃气氛,而且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⑤演:《陈涉世家》篇幅较大,故事情节较强,笔者将课文分成两大块:起义前、起义后,每大组学生负责 演其中一块,老师指定一名能力较强的同学做导演,再由“导演”给每个人分配角色,以组为单位钻研课文,编好剧情,配上台词。“导演”威风凛凛,“演员”兴奋不已,每个人的积极性都空前高涨。学生在登台表演时,笔者还组织学生运用学到的戏剧理论进行评议,学生兴趣盎然。
    三、保持自学兴趣
    兴趣的稳定性是指兴趣持续时间的长短,也称兴趣的持久性,有的学生兴趣很不稳定。保持自学兴趣的持久性,首先让其明了,自学兴趣培养的重要性,明了语文学习的目的和重要性。并且与我们的平时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比如故事会、社会调查、小型话剧等一些形式来进行丰富。其次,以语文教师自身的教学效果来激发学生的共鸣,进而感染学生,提高自学兴趣。如和蔼可亲的态度,善于控制和表达感情,主动创造民主、融洽气氛,或适当的小幽默、小游戏,激发其在“乐”中求知,陶冶情操。教师对教材的动情之处加以良好的处理,达到引人入胜。自学兴趣的广阔性、深刻性有机结合,长期的保持下去,久而久之,必定使学生在自然的学习中产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学品质,达到语文工具性的要求,政治性的要求,这也是对中国当代语文教学的一个有力的挑战和促进,从而达到“大语文”的目的和要求。
    四、让考查成为激励兴趣的手段
    科学评价,让考查成为激励兴趣的手段。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是多元的发展性评价,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是语文学科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往甚至现在的语文学科评价,还只是一张考卷,至多加上简单的面试,很少能把语文学习兴趣作为重要评价内容的,很少能把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作为评价目的的。新课程要求评价要“立足过程”,通过评价发展语文学习兴趣,主要还是靠语文教学中的一些过程性评价。如当学生对写字感兴趣并写得比较漂亮时,老师肯定他的兴趣,表扬他写的字,这是对其习字兴趣及写字成绩的评价;当学生写得不好却很努力去练习时,老师褒扬他的勤奋,这是对其习字过程的评价。通过这样的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将得到发展。平时,课堂上老师“珍贵”的一句赞扬,一句引导,一个点头,一个微笑,都是一种好的评价,都是学生期待缥缈和重视的评价。如果说,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一个小火星,那么这种评价就是助燃的氧气,其作用是相当大的。考试虽然无法取消,但在考试中,我们应注意不能让试卷抹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倪文锦曾举例,某小学三、四年级语文试卷中有这样的题目:“五颜六色”中的“五”、“六”各形容什么?“蒸蒸日上”的“蒸”是什么意思?他说,出这样的题目来考学生实在有悖于语文教育的本意,拿“蒸蒸日上”来说,学生用它来造句作文大都不会出错,没必要离开完整的语境来考字义。老师们在试卷命题时一定要考虑到命题的科学性,那种“繁难偏旧”的题目,那种让学生灰心丧气的题目出不得。切不可让辛辛苦苦培养起来的语文学习兴趣被一张考卷“毁于一旦”。

    点击次数:96  发布日期:2014/4/3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