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高桂时:谈历史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探索

    谈历史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探索
    ◎ 河北省大城县留各庄中学 高桂时
    新课程实施几年来,历史教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的历史教学,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局限于教材,过分强调历史知识的记忆。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没有自主性可言。单纯的记忆严重削弱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导致了历史教学效率的低下。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这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重新地位自己的角色,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着眼于学生的未来。那么如何实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定位呢?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构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历史课堂
    新课程强调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师生间的民主与平等。传统师生关系中的教师,是居高临下的权威者,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尊重与关爱,更缺乏双方的互动与合作。这与新课程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是必须要改变的。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结果,交流彼此的情感。师生的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意义的建构。现代教师应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要在师生间建立起民主、融洽的合作关系。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不以高高在上、惟我独尊的权威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才能消除畏惧,思维活跃,发展个性。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宰者,学生不再是迫从者,师生处于“双主体”的同等地位。在和谐的气氛中,师生间互相沟通、互相交流,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从而达到共识、共赏、共享,以实现师生的相互改造、相互学习和共同发展。如对国民党的评价,传统观念是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但有学生认为国民党军队中也有许多著名的抗日英雄,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生个性化的历史思考,正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也是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思考历史的过程。
    二、树立新型的教学观,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改革课程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历史课程标准》将历史教学的总体目标界定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更应当重视透过历史的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潜力的开发与人性不断完善的能力。历史教育的关键并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多少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由此可见,新课程对历史教师的角色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仅仅把自己当作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者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为重心的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是教师最具时代性的角色特征。因此,历史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观,注重综合能力的提高。首先,要由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彻底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包罗万象,学生不可能将所有的历史知识面面俱到地掌握;现在又是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终身学习已成为时代对人的发展的要求的基本特征。由此可见,历史教学必须“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历史教师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更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与习惯的指导者。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参与式、探究式、研究式、体验式等多种方式的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引导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历史问题。 其次,要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传统的历史教学重结果轻过程,往往只关注学生是否掌握结论性的知识,注重教学效果的外在变化,忽视了知识形成过程,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这种舍本求末的做法将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这无疑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和技能、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伴随着相应的、复杂的过程与方法。学生只有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才能更好更全面实现历史课程目标。基于此,新课程把过程与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
    三、积极开发历史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
    课程是教学的载体,是教学存在的依据,但不是教学的唯一。历史课程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要立足于课程,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历史学习空间。因此,新课程强调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使其为教学服务。就历史课程而言,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迹等。”如果能充分挖掘这些可利用的来自于课内外各个方面的丰富的历史学习资源,对历史教学是大有裨益的。可见,历史教师要主动承担起课程资源开发者的角色,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让学生的历史学习走进更广阔的空间。如让学生走进家庭、社会,了解、学习、研究本地的历史故事、发生的具有历史价值的事件,进行加工、整理,既增加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也增加了学生对家乡的历史情感,更锻炼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归纳能力等,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点击次数:198  发布日期:2014/4/3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