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文玲:略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略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 陕西省定边县第三小学 尹文玲
美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学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可供美育的材料,审美教育应当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我们在教给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应提高它们的审美素质。
一、引导学生在教材中寻找美
美育因素是蕴含在教材之中的。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首先必须发掘教材的美育因素。对此,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自然美。写景类课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使人领略到大自然景物的无限魅力,心灵受到美的滋润。如古诗《山行》,描写了深秋时节枫叶如丹、生机勃勃;《秋游》一文写了云朵的神奇变化。《西湖》则描绘了风景如画的人间天堂…………教学时让学生找出描写景色的词句、并结合插图,读读、品品、看看,怎能不令人赞叹,令人向往,令人陶醉?
2、社会美。课文中对社会生活的广泛描述,体现了古今中外人类共有的美德。深刻地触动学生的心灵,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如《送毛衣》颂扬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表现了关爱残疾人的心灵美。《学会查“无字词典”》、《动手试一试》显示了人类探求真知的精神。《木兰从军》表达了人民对和平安定生活的渴望和北方民族英勇斗争的尚武精神…………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寻找描写人物行为动作、语言、心理变化的句子、词语,从而发现这些课文所反映的社会美、人性美。
3、语言形式美。苏版教材在选用课文时一方面增加了韵文的篇目,有古诗、儿歌等,古诗声律美自不待言,即便识字也编成了韵文读来琅琅上口,具有音乐美,如《一去二三里》一文将枯燥的数字组织于诗中生动活泼,美感很强。另一方面在散文中也讲究语言的形式美。
4、童趣美。教材中还选用了童话、神话、寓言等体裁的课文。如《穿甲问路》、《哪吒闹海》、《狼和小羊》。这些课文贴近小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级学生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天真、活泼的童趣。另外一些文章中对儿童的描写十分真实,符合儿童的特点,如《学会查“无字词典”》中写了聪聪的表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儿童的天真活泼之美。
二、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美
让学生感知美、体会美并享受美是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
1、结合课文内容创设画面,让学生感受情境美。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感知文章所描绘的情景,在美的享受中加深理解。如教学《山行》一课时,在对古诗意思讲解之后,让学生通过联想把“石径”、“白云”、“人家”、“枫林“等词组合成一幅完事的画面:深秋时节诗人停车在山脚下,远处石径曲折蜿蜒,山上白云缭绕,几家茅舍若隐若现,近处枫林火红,画面色彩鲜艳明丽,一派生机,多么动人!由于农村学生见识少,因此在教《西湖》一文时让学生划出描写景物的词句品读之后,适当地播放这些景点的实景录像,配合上优美舒缓的江南丝竹音乐和精简的讲解,必然能让学生在直观画面上感受到西湖的美。
2、在人物的语言、行动中感受社会美。课文中对人物描写的一大特点就是切合实际以个性化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的个性品质。因此,在教学表现人类美德的课文时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就能感受到人物的美。如在教学《要好好学字》一课时,我让学生找出毛主席说的话和他的动作,引导学生分析,很自然地就体会到了毛主席平易近人、平等待人、关心少年儿童的美德。同时自身也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3、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表现的境美。
4、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美。苏教版教材选用课文比较注重语言美,在教学中要多下功夫指导朗读,读出韵味,读出美感。如《泉城》一文中介绍济南名泉的形状和声音,用了四个分句,句式整齐而有变化,用词精当,音节变化起伏,读起来抑扬顿挫,很美。让学生在理解各分句内容的基础上反复地朗诵,读出泉水的大小,读出泉水的声响,自然能体会到语言的美。
三、引导学生行为、生活中表现美、创造美
教材中的美固然需要让学生感受,领会品味,让他们获得美感,但这并不是审美的终极目的。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表现美、创造美,我们的审美教育才算落到了实处。
1、让学生动手绘制美。在教学写景类课文时,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到了自然的美,此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将文中的美景描绘或制作出来,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而且有助于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发展。如在教学《西湖》一文时,我给学生印发了印有大体景物轮廓的图画,让学生在上面涂色、添景。这个过程既是创造美,也是享受美,而学生的审美素质也在轻松愉悦之中得到提高。
2、动脑、想象设计美。表现羡和创造美的动力来自大脑,因此,引导学生积极思想、想象,也是培养学生表现创造美的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教了《西湖》一文后,大家都感受到了西湖的山美水美。我让学生以美化学校水池为主题,出出点子。结果有的学生提出了引进河流的水,使之常绿常清,有的学生提出在泥中放养些金鱼,有的学生提出中种些荷花,水草会更加美丽,还有的学生认为给池底加上彩灯,我们就能天天享受到月正西湖的美了。这些点子无不体现着学生对美的向往,也闪烁着学生创造美的光芒。
3、在实际行动中表现美。学生学习了蕴含哲理的文章,心灵受到触动,思想受到感化。但这只是认识层面的,要化作自觉的行动才算到位。比如,在教了《学会查“无字词典”》后,让学生也查查身边的无字词典,体验追求真知的快乐。学习了《掌声》,学生知道了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特别需要别人的帮助和鼓励,每个人都要有帮助别人的爱心。学校有一位学生身患重病,我就倡议学生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她,于是学生们自发捐款,还买了花篮,写了热情洋溢的鼓励信,在老师的带领下,看望了病人。事后,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我心里感到特别高兴,因为我帮助了别人,心里感到美滋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