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忠旭:浅议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三维目标落实的价值与意义
浅议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三维目标落实的价值与意义
◎ 贵州省遵义市道真中学 余忠旭
摘 要:高中阅读教学不仅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更是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成长的必然途径,它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高中阅读教学的阶段性目标偏重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应试背景下的感受和评价能力,对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往往有名无实,这极大的消解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兴趣丧失,所以当下必须利用阅读的目标原动力来反思和批判单纯的应试阅读理念和方法,重构并落实新的阅读三维目标,拓展思维空间,提高效率,为顺利完成高中备考、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阅读教学;三维目标;创新意识与能力;价值与意义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当前,在新课改要求中更是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大力开展以创新教学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过去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毒害,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老师往往针对问题就事论事,加上题海战术使我们无暇旁顾,目标虽然明确,但每次考试的结果都让师生大失所望。全然不顾学生的兴趣,素养的培养,到头来不管我们课上怎么用心卖力,学生还是麻木不敏,为此很多老师还编出不少自我解嘲的笑话,可仔细咀嚼笑话的之后莫不是惆怅万端。在一次对学生的批评教育中,几位胆大的学生课后找我理论,他们真诚而犀利的观点才让我若有所悟,带着愧疚和不甘,我在所教年级搞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让几位颇有经验的老师都深受触动,后来我们在全组开展教学问题学生反馈和自查自纠的相关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我们曾经的单纯。其实,阅读是一个应该实现三维目标的过程,基础目标:字、词、句,这是阅读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我们阅读得以继续深入的前提;问题目标:出题者根据材料所提出的等待阅读者解决的问题,这是应试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与提高的关键;素养目标: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咀嚼与品味而获得审美体验与思维改变的关键途径。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由于受应试升学压力的驱使,很多老师只关心问题目标的实现,对基础和素养两个目标要么是不知,要么是视而不见,加上师生缺乏平等的交流与对话,致使遗憾,甚至悲剧不断。2013届的复习备考可以说让老师们陷入无端的迷茫与痛苦。新课改已明确提出把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人文素养的不断提高与否作为新课改成败的依据,真正实现教无定法,教是为了不教的最佳教学目标。可问题目标性教学极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又无法将新颖、巧妙、机智的教学艺术融入其中,殊不知兴趣才是学生主体性形成的关键。所以,认真落实阅读教学的三维目标不仅是新课改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学生教学主体目标的关键。通过阅读中三维目标的落实,不但能给学生指明思考问题的方向,而且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逐步树立起创新意识,其过程如下:
一、明确阅读的三维目标,转变学生因问作答的接受方式,突出以阅读联想和想象为核心的求异思维的渗透,逐步激发学生围绕“三维目标”的求知兴趣
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由于升学率的压力往往选择揣着明白装糊涂,不敢真正的对接新课改。其实,新课改的精髓在于突出学生学习思维品质的转变,尤其是以创新求异思维为核心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即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教育目标。统一的东西太多,“新”、“异”的东西太少了,所谓的标准答案,一直扼杀着学生心目中求异创新的种子。所以,作为教师应大胆放手并鼓励学生在合作探究,互相交流,取长补短的同时,尤其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让学生从分析解决别人提出的问题之上学会根据文本围绕三维目标提出新的问题。在这当中教师要创造条件,提供机会,通过引导和督促,让学生把隐藏的认知充分展示出来,一句话,要鼓励学生求“新”求“异”,以此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为能力的培养注入力量。唯有如此,学生的个性品质及创新思维才会得到真正培养。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思路,不循常规,寻异求变,多方面多角度思考,探索并总结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式。如对莫泊桑《项链》一文的教学,很多老师会借助一些课件进行转达性的讲解,由于现在的学生信息灵通,老师的讲解常给学生似曾相识求的感觉,结果是老师讲得精彩,学生睡得踏实。本人在讲课前必须全力搜寻,防止类似情况的发生。其实一个人的命运会深受性格的影响,但外因也着重要的作用,小说的情节是作者创作意识的主观反映,必然有其规律,但一个人物身上会有很多方面来反映性格的变化与特征。其中,语言就是重要的依据,作者在情节展开的字里行间已经不断的用人物的语言来暗示其命运的结局。“总是”、“老是”、“一直”是马蒂尔德挂在嘴上的词语,引导学生咀嚼品味这样的语言就能悟出东西。从而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逐渐学会用新、异的方式处理问题。许多心理学家研究都发现,求异思维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人们创造力的重要指标,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既实现了新课改的素质教育目标更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从目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来看,囚于高考,照本宣科,忽视求异思维训练的问题日益突出。教师虽然在教学实践中更新了观念,转变了方法,但由于找不到具体可靠的抓手,使自己在犹豫中回到原点,究其原因,一是决心不够,怕担课改风险;二是没能从根本上突破传统观念。但我更认为是没有弄明白阅读教学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还抱着给几个问题,扔几个答案的态度。《新课标》明确: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所以,偏重问题解决的做法就是轻人文重工具的应试教育。正如熟语所言:风景只属于看风景的人,同样,文本的美也只属于真正走进它的读者。其中的关键就是走进,而不是走近,一字之差,境界全殊。就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解决的问题相对于文本的承载,可以说是相去甚远。
二、立足问题,突出学科素养培养,尤其是通过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文本,发现并带着新问题出文本来落实素养目标,从而加强对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
如今的高中教育太过功利化,很多课堂非考点不讲的现象严重。面对无奈的现实,我们教师更应该有不痛不生的勇气和将课改进行到底的决心。通过预习与生成问题的巧妙处理,积极引导学生依靠疑问重构文本的同时利用素养目标的实现来激发学生兴趣,激活课堂,化用朱熹所言:问课那得趣如许?为有生疑活水来。究其疑问的产生恰如华耀祥教授曾经指出的:课堂教学的活力之源就在于师生对文本理解的差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道理学生老师都懂,可现实却因为素养目标的缺位而使我们的课堂变成重结论、轻推断,重理智、轻情感,重技术、轻审美的传声课。不仅学生感觉乏味,就连老师自己都想请求语文每周只上一节课啦。
如我们每次在讲评月考试卷时,总有几位老师埋怨我的进度慢,一套标准的试卷他们最慢的两节课多一点的时间就解决了,一般情况下时间固然与效率成反比,但教育教学的效率很特殊,因为我们的教育不是简单的程序化的流水线生产。学生是有灵魂和思想的,每个学生的经历、家庭、性格和接受的教育都是不相同的,所以决不能搞一刀切,为此,教育先贤们早就提出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等观点和要求。而阅读教学的三维目标要求就是针对这一特殊性提出的。教书不是种庄稼,它是一个可恶可良的循环过程。教育失策误的不像庄稼就一季,很可能是一两代人,甚至更多代,所以不能不三思而行。
三、通过阅读教学三维目标的落实引导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发展
创新思维是多向性的,它对任何问题都善于从多种方向进行思考,即从“纵”“横”“逆”三个方面来思考问题。课堂教学活动是知识信息的传导过程。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贮存信息,更要让他们对信息进行筛选、重组、加工,并变量输出。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个性不同的学生,即使是同一文本,因每个学生不同的知识经验背景,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重构必然各有千秋。如我在对试卷中的阅读类文本进行讲评时,坚持把问题目标放在最后。抓住同学们的关注热情,及时引导他们走向素养目标,反复举例让他们明白“学在书上,考在书外”的道理,不能做试卷与问题的奴隶。而苦在当下,赢在关键正要求学生懂得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有了较高的素养,不仅可以使我们能从容应对出题者千变万化的问题,更能让学生在审美和感悟中领略书香,陶冶情操,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知识青年。创新思维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的思维过程,它善于广泛地吸收各种信息,在与外界各种事物的交换和反馈中,不断吸取新东西,整合自己的思维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再造想象又是最活跃的因素,因为它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我们在对某一文本进行阅读时,往往总在寻求统一的认识,而自觉不自觉地淡化了思维的开放性,这无疑会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语文课的提问设计、问题点拨,应当特别具有培养再造想象的功能,应当充分显示创新思维的开放性优势。如我在教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时,引入康德(豪放美的外在体现于数学与力学)和朗吉弩斯(伟大是崇高心灵的回音)二人关于豪放的外在与本质的论述,以及比较阅读的一些理论,一方面用新知识激发兴趣,另一方面补充他们自主探究的必要理论。并把婉约派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模块教学,逐步提高他们的相关素养。开放性让学生爱上思考和想象,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实现了考试教学的目标。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只有坚持阅读教学的三维目标,认真挖掘教材,从中激活创新性思维,在教与学中进行独具匠心的设计,才能使基础更扎实,能力更强大,素养更丰富,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教育方法与艺术全书》(中国物资出版社)
《人民教育》(2013年3-4期)
《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新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