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陈翠华:浅谈如何激发历史学习兴趣

    浅谈如何激发历史学习兴趣

    ◎ 四川省平昌中学 陈翠华

    在教学中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激发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快乐中学习历史,争取课堂的最佳效果,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一、教师要有良好的精神面貌
    教师的精神面貌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学生,或多或少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虽说学习兴趣是学生作为主体发出的,是学生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但是作为教学当中的主体师与生而言,除了学生本身对历史这一学科有学习需要之外,教师的状态也会影响学生的对待历史这一学科的态度与情绪。教师精神饱满的进入教室,富有激情的上课,热情地答复每一位学生提出的问题,耐心的帮助他们。让学生对自己的老师喜欢,会在学生的情绪上达到一个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反之,学生会很反感见到这样的老师,相应的对他教的学科就很厌烦,影响对这一学科的学习热情,削弱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课堂教学参与能力
    课堂教学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使注意力集中,并认真观察和思考,大胆表达、自己动手、自己总结得出结论。为此:“倡导人人表现,鼓励个个插嘴”,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例如通过阅读、讨论、竞赛等方式,使学生投入其中,通过师生互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我在讲西安事变时,通过课本提供的材料以及从各种媒体上收集到的史料,让学生讨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还要不要放蒋介石回南京。学生们你争我抢地发言,最后形成两种观点:一部分学生认为张学良部下在临潼捉到蒋介石,送往西安后就该杀;或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就不该放他回南京。另一部分认为,在西安事变还没解决之前是不能杀蒋介石的,而在事变和平解决后更不能杀,因为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的新局面就要到来。如果杀了蒋介石,国民党内部就会混乱,会让日本人乘虚而入,达到它灭亡中国的目的,所以,蒋介石不但不能杀,而且还应放他回南京。这样的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吸引了学生听课。把提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思维从问题开始,创造力从问题开始,问题也是深入学习的起点。考虑到初中历史教学实际,一般可以利用课堂5-10分钟让学生就预习或听课中存在的疑惑提问。一般而言,刚开始时学生的质疑量较少,质量也较低。在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学生自我思考、自我认识的能力逐步得到提高,问题数量增多、质量提高。例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一课中,有学生提出:“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和我国1978年以来的对外开放有什么不同?”问题提出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在问与答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促使学生能积极动脑,积极参与教学的意识。
    三、创设平等和谐的合作氛围
    引导学生们合作学习中友善互助。同学们在合作中是热烈的,但需要有民主、有坦诚的交流,各案例中教师都尽力促使出现这种和谐的氛围,致使合作更愉快,有更好的效果。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旁观者,更不要做局外人,教师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首先我们教师要组织好课堂,既要创设师生良好的合作对话关系,也要规范同学的良好行为。课堂上,师生之间合作对话关系的建立使课堂的活力充足,师生交往、沟通和谐,可以共同探究、畅所欲言、心灵交融,如案例中都有师生良好交流,但是对个别不认真的同学,则是要及时地引导,正如案例1中做好监控,确保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其次我们教师做好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如案例中都有深入到小组中去倾听同学发言,对不会发言的同学进行排除障碍。对观点有创意进行肯定表扬(即会发现火花),对发言欠妥的加以引导。
    四、教学中改进课堂教学方式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在新课导入上,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浓厚兴趣的方式导入新课,如录像导入法、谜语导入法、歌曲导入法、热门话题导入法、史料导入法、疑问悬念导入法等等。我在讲《神圣抗战的开始》一课时,开始便播放著名钢琴协奏曲《黄河》中的“黄河愤”一曲,顿时,如泣如诉带着满腔悲愤的音符如潮涌出,伤感的心情立即充溢了每一个人的胸膛。教师这时再播放《南京大屠杀》的有关视频资料,一副副日本侵略者屠杀我中国民众、蹂躏我大好河山的历史画面,此情此景,教师已不必言语,也能激起学生思想的共鸣。在讲授新课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形式相辅相成。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切忌照本宣科,应将历史知识揉进故事情节之中,把史实故事化,以曲折的情节,生动形象的语言,去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教材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入。例如,我在讲《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时,插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后灭掉吴国,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的故事,教育学生只要发愤图强,吃苦耐劳,就一定能够成功。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吸引了学生听课,德育目标也得到较好的落实。结合教材利用多种媒体技术,使学生在趣中学、动中学。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能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注意力和兴趣;能有效地突破重点和难点;有更强的交互性,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学习更为主动,有利于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多媒体的大信息量,大容量放大了课堂教学的“空间”,延长了课堂教学的“时间”。这样的教学,促使学生用多种感官去学,同时也在玩中学,动中学,乐中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

     

    点击次数:187  发布日期:2014/3/5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