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勇:浅谈英语教学中的自主合作与探究能力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自主合作与探究能力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老鹰山镇老鹰山中学 赵勇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为了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新型人才。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优化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摆脱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学习模式,突破以教师、学生和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一课题就摆在了我们面前。因此,如何培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合作学习的意识,就成了我们教学过程中要研究的重要课题。那么,英语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应该做些什么呢?
一. 改变教学观念,朔造新的教师角色。
传统的隐喻教师的比喻这样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形象反映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师生各自的角色,学生由于所处的年龄阶段的特点,他们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而且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机会接触新鲜事物,学到教师所不知道的知识。从某个角度看,教师相对于学生来讲,只不过阅历较丰富,在专业知识上先走了一步而已。因此,现代的教师要想教出能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不改变旧有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是行不通的。我们教师在新形势下要做的就是为学生学习尽可能多地提供资源,营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己健康和谐地发展,教师的功能是“授之以渔,非授之以鱼”。
二. 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1.设置让学生产生疑难的情景,促使学生质疑发问。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给教师建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而疑问能够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教师将学生置于疑难情景中,让他们遇到矛盾、产生问题,并由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这是最智慧的做法,也最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才能。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提问要能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提问的示范、指引和潜移默化作用,让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其次,教师要善问,而学生要会问。提问要注重真实性、富于启发性,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提问要给学生提供产生问题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追索问题的机会,并引导他们自主地、合作地去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不要用自己已有的结论来限制学生的回答,应鼓励他们标新立异,有自己的创意和经验。
最后,还要根据学生 的个体差异性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总之,教师要善问,才能促使学生会答。
2.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意识
过去的英语教科书完全是根据知识体系来编写的,注重的是知识的系统性,而现在的新教材则根据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喜欢的场景、情景入手,每个单元就是一个情景主题。新教材将每个单元分为三个部分:Section A 为基础知识学习;Section B 则安排一些活动场景来强化基础知识的练习,培养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的能力;而Reading 部分则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情感态度和认知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情况,从中选取学生喜欢的和感兴趣的来学习,并可与学生一起商讨学习内容和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从而构建一个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主动探究式的练习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能力,养成积极主动、团结协作、探究学习的意识习惯。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关注的话题,适时地引导学生去展开讨论,探究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获取有益的经验。
例如:初中英语《Go for it》九年级Unit 9 When was it invented ? 这一单元的话题是“谈论发明物的历史”。在教学这一单元时可以让学生自己选取感兴趣的发明物,再自己组合兴趣相投的同学各自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学生们通过自己查阅资料、小组探讨,自行设计一些相关内容来进行自主学习,并撰写小组学习过程和结论。最后将各小组的结论稿在班上作介绍。评出五个小组的自编材料并配以相关图片张贴在学习园地中供大家共同学习。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究未知知识的欲望和热情。
3.合理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体验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活动带来的快乐。
随着课堂教学形式的改变,我们课后作业也应该随之改变,让课后作业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延续,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广阔平台。
在学习新目标英语《Go for it》九年级Unit7 Wher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 ? 单元时,我让学生回去将自己旅游过的地方的照片根据时间先后顺序整理成册,然后配以简短的文字介绍,上课时让同学自己充当导游,为其他同学介绍自己最喜欢的旅游景点的人文、地理以及历史等相关知识,这样既培养自己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同时也拓展了其他同学的知识面。最后评出最佳摄影奖、最佳说明奖、最佳编排奖、最佳创意奖和最佳导游奖。通过这种评比机制,激发了同学们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同学愿意主动去完成家庭作业而不是被动地去完成那些枯燥乏味的作业,因为他们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体会到的是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活动带来的快乐。
三. 建立有效评价机制,维持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动状态,它包括了注意力的集中、认知的活跃、情绪的振奋、意志的努力、行为的投入等。而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态度。可以根据他们的态度把他们分为两大类:掌控目标的同学和成绩目标的同学。前者更加关注他们所学的内容,而不是别人的评价。这类同学意志力比一般同学顽强,无论在学习中碰到多少困难,犯了多少错误,他们都不会放弃,他们会迎着困难上,越挫越勇。而后者,他们更关注他们的成绩,在班级的名次,他们害怕在别人面前丢脸,因而,他们会尽量避免出错,避免挑战,不敢冒险,会知难而退。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班情,制定出适宜的评价机制,在评价过程中还要掌握好评价标准。因为,如果一个学生,无论他怎么努力,他都不能获得较好的成绩,那么,他就不会有较高的学习动机;同样,如果一个学生 他的经验表明:无论他怎么做他肯定会不及格时,他的学习动机就会丧失。因此,在实际运用中,恰当掌握好评价标准,使学生的实际发展和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对成功始终抱有希望,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因此,为学生提供和创造成功的机会,特别上关注那些在困境中艰难前行的学生,发现并强化他们的哪怕很微小的进步,其激励作用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我们要学会赏识我们的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和态度去看待每一位学生,并以积极肯定的评价去激起学生的努力、探索和创意。用“肯定性的评价”来代替对学生的否定与责难,用赞赏触及学生的心理深层的“自我”,从而持久地影响学生的行为。让每位学生都觉得有奔头。在考试和平时的作业评讲中大量给学生传递正面的表扬信息,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个个都能取得好成绩”的良好氛围。让人人的学习都始终保持在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中。
总之,无论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位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尽情地在知识的海洋中去遨游,获取丰富的养分。这才是每位教师应该扮演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