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克全:在语文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法的浅见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法的浅见
◎ 山东省青州市邵庄镇月山小学 韩克全
所谓问题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创设情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它以问题为主线,以问题引入、问题归结,又以新的问题引入新的学习过程,让问题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问题教学法有别于以往课堂教学中总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它可以有效地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态度,实现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这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环节。以下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法的几点做法。
一、指导学生,做好预习
指导学生,做好预习,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和前提。预习前,教师要适当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促使学生迅速产生自学的欲望。预习中,懂得运用工具书、相关的资料和采集信息,自觉学习和掌握教学内容中有关的基础知识,逐步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如:通读即将学习的课文内容,弄通内容阐述的思路和方法,明白其表达的意思和知识要点,联系课后的练习要求,尝试运用相关的知识、方法去应用实践,解决有关的问题。在此自学预习的过程中,总结有哪些收获、有哪些疑问、困难和问题,以便在课堂教学时交流、讨论和探究。教师可根据课程标准,结合课文具体内容,精却地设计两三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预习,围绕这些问题去思考去学习,以更好地达到课程的要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珍珠鸟》一课时,先放手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梳理问题,再确定需要着重研究的问题。如,从哪里可以看出怕人的珍珠鸟后来一点都不害怕人,而且和作者相处得非常好?这些变化是怎么来的?从哪里体现了“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这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然而然地就进入到学习课文中去了。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问题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勇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师生积极互动、合作交流、讨论探究,共同完成教育教学的任务。
课上,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让他们主动介绍自己预习的情况,包括预习的做法、过程,着重讲述通过预习自学,本人的学习收获,如学到了哪些新知识,怎样运用知识进行练习和实践,学习中有什么新发现、新认识、新感受和新乐趣等。在两三个学生讲述后,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补充。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特别是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及教学要求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情况,尤其是要关注平时学习困难较大的学生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学习中的新发现、新收获,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启发激励。由此开始,学生的学习由自学开始进入到共学,师生共同分享新的收获和学习的乐趣,使学习成为一个自学乐、共学更乐的过程。
了解了学生学习收获的基本情况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在学习中所出现的疑问、困难和问题。提出问题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要引导学生,主动把自己在学习中碰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拿到小组中讨论,引发其他同学一起思考,共同探寻解决困难和问题的途径与办法。有一些问题,互相启发一下,就可以解决了。有一些问题组内解决不了的,可以在班里提出来,请其他小组的同学一起来讨论解决办法。有的疑难问题,一时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可以记录下来,作为课后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内容,课后通过网络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合力攻关,破解疑难问题。启发引导得法,学生踊跃提问,热烈讨论,共同研究,就能学得活跃,学得热烈,学得深入。
在学习中要关注全体学生,特别是那些学困生。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帮助他们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勇于创新,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的过程,就是张扬个性,发挥其优势与特长,发展创新思维和提高实践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创造精神,特别是一些独特的想法和见解。
三、自设问题,即时练习
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之后,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自设一些问题,进行即时练习,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中,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老师要给大家提哪三个问题?经过讨论,有的说:“老师会提,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的说:“老师会提父亲为什么一直坚信他儿子还活着,拼命挖,而不像别的父亲一样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死了?”有的说:“老师会提,父亲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为什么要颤抖地说?应该高兴才对。还有的说:“老师会提,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通过老师的点拨学生自己提出了问题,并根据问题进行了即时解答练习。也可指导学生讨论解决课后的思考练习题;也可根据课文内容,师生共同研制一些拓展性的思考练习题;或发动学生每人命制一道练习题,另请别的同学作答。练习的形式可以多样,主要目的是人人动脑动手,培养动手能力、书写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过程,也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
师生设计或学生设计的有些练习题,可以延伸到课后,让学生再讨论,再扩展,再深化,再研究,不断完善,由此形成一个浓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逐渐养成勤学多思、善问多练的良好学习习惯。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获得基础知识或基本技能的过程中逐步的学会学习,使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四、总结、拓展延伸
下课之前,教师要用几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对本节课教学内容进行概括性的总结,让学生学会及时回顾、反思、总结的方法,培养概括、归纳、总结、提高的能力,落实课程目标。然后教师由此延伸、连带,设计布置新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后自觉进行新的内容的学习。如在学完《新型玻璃》一课后让学生读最后一句话,“在新型玻璃的研制中,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后,提出问题:“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造的潜能,大胆设计出一种新型玻璃,创造出一个奇迹来填补玻璃发展史上的空白”?结果同学们设计出了多种多样的玻璃,如:“音乐玻璃、净化空气的玻璃、香味玻璃、冬暖夏凉的玻璃”等等。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
在课堂上运用问题教学法就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角色由以往单纯的施教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其发挥的主要作用就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全面发展。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听讲、被动接受的状态转变为提问质疑、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随着问题教学法的实施,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知识、能力和整体素质得到培养、发展和提高。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所要求的。每节课都是灵活的、变化的、新颖的,变化中体现着既定的求索,不变中透出无尽的新颖。让学生看到,尽管每天太阳依旧,但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这样,学生们的学习必然会更加兴趣盎然,积极专注,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就会更好。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教学素养,要透彻掌握学科课程的标准和教学内容;要充分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要精心设计问题,要周密考虑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讨论的过程,善于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方式进行教学。营造一种和乐融融的教学氛围,以灵活的教学方法,新颖的学习方式关爱学生的成长,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让他们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发挥,个性才能得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