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范明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山东省招远市实验小学 范明敏
    培养学生语感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内容之一,这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语感训练。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吕叔湘先生提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语感是以语言习得为基础经长期的语言学习而形成的一种对语言的全方位的感受的能力。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语感训练。
    一、加强阅读教学的语感训练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主体
    阅读教学中的语文知识并不等同于语感。前者是知识,后者是能力,中间需要一个转化的环节。一个能把一篇文章背得滚瓜烂熟的人未必能理解语言。每一部具体的作品都离不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就像世上不存在没有形貌的人一样,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章。丰富的语文知识使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越来越熟练,使语言教育变得更具体。同时语感能力的培养也防止了一种偏向,即将阅读教学课上成讲解、说明课,过分强调知识因素而忽视了言语材料的本身。语文知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用来学习语言,体会语感。语言是用来表情达意的。文字的背后具有丰富的意象、情感或理念。正如音符之于乐曲,音符本身没有多大的意义,这些简单的音符经过作者的恰当组合,从而构成旋律中有机的要素。阅读教学对于学生从不自觉地掌握语言提高到自觉掌握语言大为重要,良好的语感能力不是单靠学生自己能形成的,它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自的地培养训练密切相关,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语感能力,关键是教师是否有意识地引导和训练学生。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基础。
    习惯是教育力量的基础,是教育活动的杠杆。在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习惯对形成良好的语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终生受益;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谈不到自觉地学习,也就谈不到语感能力的培养。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汇集人类文明的宝库,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阅读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在这里他们可以自在地漫游童话王国,参观未来世界,可以随时与伟人见面和英雄交谈……从而唤起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憎恨,悟到人生的真谛,插上理想的翅膀,获取奋斗的力量。阅读是语感的运用和体现,没有阅读也就谈不上语感,学生在自由、宽松的气氛中博览精读,犹如蜜蜂采蜜。他们与书中的主人同欢乐,共忧思,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同时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奥妙,认知了语言的情趣,把握了语言的精髓,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语言文字观。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大量浏览和精研各种文体的优秀范文,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三、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可以深化学生语感能力。
    良好的语感能力得之于良好的思维品质,良好的思维品质就是思考能力。有思考能力的人才是真正力量无穷的人。学生阶段正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养成优良的思维品质是非常重要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思维品质存在着不少缺陷:不善于全面看问题,以偏概全;不善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浅尝辄止;不善于联系地看问题,孤立思考;不善于创造性地分析问题,生搬硬套。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深化语感能力层次的必由之路,从具体课文的语言本质特征和基本要素入手,努力将自己精湛的思维品质在语感能力中加以表现和运用,这样就会逐渐感受语言在各种环境中的不同意境,并最终自如地甚至创造性地驾驭形形色色的各种语言,使语感能力达到一个新的层次。
    笔者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1、加强朗读训练,读中感悟
    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是学生自身的听说读写活动。语文阅读教学要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关键在于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把宝贵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读,以读代析,读中求悟。
    ⑴ 增加读的机会
    小学语文课文一般来讲篇幅比较短小,内容比较浅显,学生大多能够依靠多读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想。因此,我把“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上,从学生读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课堂上要让学生人人读起来,增加个体读的时间。如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自由诵读;了解课文时,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轻读;精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斟酌词句地读。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同时用比比、赛赛的方法激起学生读的兴趣。这样,既能保证每个学生读书的量,又能提高学生读书的质,使学生在读中体味课文内容、表达方法和思想感情,增强语感。
    ⑵ 丰富读的方式
    读的形式过于单一,学生就会感到乏味,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老师要善于调动多种读的形式。对于结构严谨的段落,可采用“问读”的形式,为理清层次、分析段落做准备;对于段落较长,精彩句子较多的段落,可采用“选择读”,便于激发学生的情趣。对于文章的对话部分,老师要指导学生抓住人物表达感情的提示语分角色朗读。此外,还可采用“接读、默读、轻声读、集体读、个人读、感情引读”等多种读的形式,为体现文章中的思想服务,为深刻理解课文表达的感情服务,依据教材特点和教学需要灵活、科学地安排读的形式,既提高了学生读的兴趣,又可起到激活语感的作用。通过保质保量灵活多样的朗读,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含的形象、情感、色彩和内在意蕴直接敏锐的感知力。学生一旦形成了良好的语感能力,则其朗读水平也就会大大提高,所以朗读与语感两者是相互促进的。
    ⑶ 加强范读的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可以起到“传染语感”的作用。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是对学生语感有效的训练。它能激起学生读的兴趣,让他们在听中获得语感的熏陶、协调,注意重音、停顿,把握节奏、语气等,促进对语言的感受力。
    2、揣摩推敲,析中感悟
    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叶圣陶先生讲到语感训练时曾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可见语感训练的关键是“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并通过文字这座桥梁与作者会面,使情契合,练敏语感,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作品和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
    ⑴ 比较中训练,感悟用词的准确性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培养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语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可通过减一减、换一换、调一调、加一加等形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推敲、揣摩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挖掘其蕴含意义,从而有所感悟。
    ⑵ 想象中训练,感悟语句的意境
    引导想象培养语感,语文教材是将各种文化信息用抽象的文字记录下来的一种“阅读材料”。只有充分利用语言材料进行想象,才能深切地感受语言的原始信息。因而,要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应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达到“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的境地,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像”,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因此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引导学生运用想象来培养语感。
    3、注重语言积累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 “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语言学习更需要积累。巴金先生曾说: “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慢慢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广泛阅读,熟读成诵,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⑴熟读成诵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小学生记忆力强。小语教材中许多课文出自名家之笔,文质兼美,让学生把课文中的精彩片段背下来,绝不会是过重的负担。通过背诵,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并从背诵中进一步领悟作者谋篇布局、谴词造句的精妙,悟出表达方法的精巧,这将使学生受益终身。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精华已证明这一点。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课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80首,如此,有利于学生贮存语言,积淀语感,从而扎扎实实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
    ⑵ 广泛阅读
    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知识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规定课外阅读总量:小学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做到一篇带多篇。教育家们研究减轻学生负担,使学习变得轻松的解决办法之一是使学生大量阅读。实践也表明:大凡爱看书的学生语感强,表现为想象力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对语言文字的把握非常准确。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可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现行教材的阅读量的不足。
    应该说,语感的训练方式、手段很多,语感的培养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叶圣陶先生认为:“训练语感,就是要通过训练使自己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接近作者的旨趣。”的确,语感的培养需要依靠长期反复的阅读积累,接触大量新鲜活泼的语言现象,诵读时入情入境,才能逐步培养良好的语感。

     

    点击次数:35  发布日期:2014/1/8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