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李瑞荣: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教学的解析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教学的解析
    ◎山东省招远市第一中学 李瑞荣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生物课程要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备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高中生物教学必须切实地寓新课程理念于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学中真正彰显新课程理念。

    一、转变传统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教育家巴班斯基曾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
    对新鲜的事物感到好奇,这是学生普遍具有的心理现象。由好奇而产生的兴趣虽然不太稳定,但却会由此启动最原始的学习动机。在讲授新课或新规律时,可利用这种兴趣。例如,在讲“蛋白质分子结构和形成”时,可以利用不同颜色和形状的回形针代表不同的氨基酸让学生分组连接成链,让他们比较。找学生上台首先做游戏:每个学生的头部作为R基,左手代表氨基,右手代表梭基,腿部代表氢,两个学生手拉手就意味着脱缩合形成二肽,以至形成多肽。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高中生物教师应转变课堂的主体,转变师生关系,让老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位置。这是转换教学模式的基础。教学研究表明,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自主的学习过程,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我们高中生物教师积极地去转变教学思想,正视高中生物的地位,“让学生爱生物,提高生物教学质量”。以转变教学方式为途径,把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生物教学质量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
    在课堂中转变师生关系,让老师与学生处在同一个平台,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与老师及时沟通。让学生与老师之间沟通方便,更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二、运用科学类比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高中生物的要点
    高中生物的许多知识点都很抽象,很多生理过程无法用肉眼观察。这是高中生物的一个特点,学生因此无法形成具体直观的经验。
    所以,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高中生物教师对于很多抽象的知识需要将其转化成形象的或与学生生活贴近的知识来讲解,这就需要运用类比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高中必修模块2第6章第2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这一部分知识,教师如果纯粹地按照教材讲述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都必定是很表浅的,即使记住了,也只是“囫囵吞枣”。为了使学生认识与理解基因工程技术,可以这样设计处理:
    1.首先重温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方法与过程。传统育种方法一般只能在同种生物中进行,而难以将一种生物的优良性状移植到另一种生物上。有何方法能够实现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交流,打破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定向改造生物性状?一连串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思考、讨论。
    2.嫁接后植物所生长的果实和接穗亲本的性状完全是一样的,然而假如只要物种的某个优点,而非全部的时候又怎么办呢?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他们想出诸如基因杂交、基因嫁接、基因剪接、基因转移等方法。学生想到了这些,至此教学目的也就实现了。因为这表明学生己领悟到了科学家们当时为什么要创造基因工程这个技术和他们想解决什么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进行假设、设计,怎样来完成这个基因的“嫁接”技术。他们即使讲述得不是很完美,但也会想出很多方法。
    当学生急切地想知道正确答案的时候,再让他们认真阅读课本上的基因工程操作基本步骤示意图,并且与学生共同总结基因工程操作的“四步曲”:剪(剪取目的基因)—— 拼(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导(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检(目的基因和蛋白质的检测),这时学生的记忆会更加深刻。这样处理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而且能培养他们大胆假设和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利用信息技术, 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可以说是生物教学的得力助手,可以取代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利用科学技术可以将画面形象直观地演示出来,让学生对于课本的知识了解得更加直观。比如,在以往讲解《细胞的分裂与分化》的时候,必须要带上几幅细胞分裂的图例,用很长时间才能把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给学生讲解明白。有时候,由于光线的原因,后排许多学生看不清楚,导致他们逐渐对生物失去了兴趣。这样无形中不但浪费了许多时间,还耽误了课时,效果十分差。现在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细胞分裂的过程做成flash,用较短的时间就可以形象地把细胞分裂过程表现出来,之后只需要简单讲解,学生们就可以理解得很彻底。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复杂的理论变得直观化。因为学生们喜欢看形象的演示,而不是老师冗长而抽象的讲解,所以提倡老师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广泛地应用多媒体技术。
    同时,拓展高中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也需要学生进行直观形象的创造性学习。探索就是一种很好的创造性学习。探究的真正目的不仅仅在于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还在于让学生学会和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让他们渐渐地形成良好的探究态度、探究方法和思维品质。

    四、发掘学生思考潜能,提高探究思维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是我国古代教育学家的精辟论述。
    心理学认为:思.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
    宋代张陆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学生强烈的释疑、解惑的欲望,是他们积极思考的潜在动力。由存在疑问到解释疑问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进行认真思考、深入探究、综合分析、严谨推理,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知识的过程。这对增长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起着重要作用,是教师的分析与讲解所无法替代的。
    “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见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由此可见,释疑的过程要结合教学的双方实际,而且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长期坚持这样的以兴趣激发疑问,再巧妙地解释疑问的教学方式和训练,一定会强化和提高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加快,需要的是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而高中生物恰恰是一门能够很好地拓展思维的课程。因此,我们高中生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按照课本去按部就班地给学生灌输理论,这样只会禁锢学生的思想。作为理科学生,我们需要的是拓展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将自己的能力去毫无限制地释放出来。在如今的考试中,试题越来越开放,许多都不是课本上的死知识,而是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的问题,答案不是唯一的。因此,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中就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发现新的结论。
    在课下给他们布置一些小实验,比如,让学生们分组去记录几种种子的胚芽形成过程,然后对比分析,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们在课下都为自己的实验做了相应的记录,并且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寻找答案,都做了详细的记录,这对于他们的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都是一个良好的锻炼过程,创新能力也因此得到了提升。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充分地利用高中生物课堂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新课程改革中深入研究和解决好的一个重要课题。

     

    点击次数:89  发布日期:2014/1/8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