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上的诗行 ——柳永《望海潮》的诗意之美 陈冬梅
云端上的诗行
——柳永《望海潮》的诗意之美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三美学校 陈冬梅
柳永作为婉约派创始人,其词作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长于抒写“纤艳之词”,但是这首《望海潮》一反其惯常的婉约风格,以大开大阖、直起直落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城的繁荣景象。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这座江南古城,素以美丽繁华闻名于世。“钱塘江潮”的壮美,“孤山西湖”的秀丽,引得古今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吟咏讴歌。
“望海潮”是柳永创制的词牌名,大概取义于“钱塘江潮”是天下奇观,杭州则是观潮胜地。这首词应是柳永在杭州时所作。据说,宋真宗咸平末年(1002年-1003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考,途径钱塘,为了谒见“两浙转运使”孙何,柳永便写了这首词投赠他。此词虽是投赠之作,有一定的奉承成分,但并非仅是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作品,因为它反映了当时一定的社会现实,歌颂了杭州山水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杭州百姓的安乐生活,展现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割据局面以后,经过真宗、仁宗两朝的休养生息,所呈现的一派繁荣太平景象。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词作开头即以“鸟瞰式的镜头”,紧扣“形胜”与“繁华”两大特点,从地理和历史这两个方面对杭州城进行描述。“形胜”,言说杭州地理位置的优越;“三吴”,旧指吴兴(今属浙江)、吴郡(今江苏苏州)、会稽(今浙江绍兴),词人以“三吴都会”极言杭州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钱塘”,即指杭州,早在春秋时期,杭州就是吴越争霸之地,秦代设钱塘县,隋朝改设杭州,五代时期吴越建都于此,发展成为“东南第一州”。词人以“钱塘自古繁华”一句,纵观古今,言明杭州悠久的历史。
词人开篇总述以后,便开始对杭州进行细笔描摹。“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这三句侧重写“繁华”——绿柳含烟,小桥流水,门上悬着挡风的珠帘,窗上挂着翠绿的帷幕,还有高高低低的亭台楼阁,房屋错落有致,足有十万户人家。词人写出了杭州城温柔祥和而又热闹繁华的特点,尤其表现了街巷河桥中隐匿的风流蕴藉之美。“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这三句侧重写“形胜”,词人的视线由“城内”转向“郊野”——参天绿树环绕江堤,汹涌的波涛卷起霜雪般白色的浪花,奔腾不息的钱塘江绵延浩渺,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钱塘江入海口呈喇叭形,江口大而江身小,起潮时,海水从宽达一百公里的江口涌入,受两旁渐窄的江岸约束形成涌潮,涌潮后又受江口拦门沙坎的阻拦,波涛后推前阻,涨成壁立江面的一道水岭,这正是柳永笔下“无涯”之“天堑”,它与前面的“形胜”形成照应,继而连番烘托出杭州城的奇伟。词人写罢壮美的钱塘江水,又翻转一笔,再次流连杭州城的繁华。“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市井的店铺里陈列着珍贵的珠宝玉器,家家户户摆满了绫罗绸缎,一家比一家富贵豪华,反映出杭州城富贵百姓人家穷奢极侈的生活。
词作上阕以写杭州的豪奢作结,下阕则以写西湖的妩媚开始。“重湖叠巘(yǎn)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重湖”即指西湖,唐代诗人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时,在钱塘门外筑起了一条长堤,世称“白堤”。西湖以“白堤”为界,分为外湖和里湖,故而词人称“重湖”。“叠巘”指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峰秀美无比,与里湖外湖相映成趣,表现了杭州湖中有湖,山外有山的清秀特色。秋日,山上有桂花飘香,沁人心脾;夏日,水中荷花盛放,赏心悦目。据说,此词流播,金主完颜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提兵西湖,南下侵宋。
杭州城如此俊秀美丽,在此生活的人们又是怎样的境况呢?“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飘扬,在月下荡漾。老叟怡然垂钓,少女欣然采莲,欢声笑语,其乐融融。一派歌舞升平、富庶祥和的盛世景象。柳永善于铺写都市的新生活、新感受,他以浪子词人的独特体验描绘出一个繁华享乐的杭州城,歌舞喧阗,灯火彻夜,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词人将杭州城的盛世美景归功于郡守孙何的文治才略,“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千名骑兵簇拥着出巡的长官归来,乘醉聆听着鼓乐欢歌,啸傲于风景名胜,山水烟霞。这三句赞笔,既是表现国泰民安的景象,又是对繁华生活的烘托,更是歌颂孙何治理有方,与民同乐的政绩。杨湜(shí)《古今词话》载:“柳耆卿与孙相何为布衣交。孙知杭州,门禁甚严。耆卿欲见之不得,作《望海潮》词,往谒名妓楚楚,曰:‘欲见孙相,恨无门路,若因府会,愿借朱唇歌于孙相公之前。若问谁为此词,但说柳七。’中秋府会,楚楚宛转歌之,孙即日迎耆卿预坐。”
结尾二句,则由对孙何政绩的赞美转为对其美好的祝福。“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希望日后把这如诗如画的美景描绘下来,待其回到京城升官时,向同僚们把这里的繁华富庶景象夸耀一番。诗言志,言为心声,其实这又何尝不是落拓文人柳永对自己仕途的向往呢?
在这首《望海潮》中,柳永以其最擅长的赋家之笔,层层铺写,由宏观而微观,气势博大激越又不失轻柔温婉,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杭州城的“形胜”与“繁华”,美景与欢乐,令人心驰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