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爱国主义教育探析 肖子倩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爱国主义教育探析
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滨江分校 肖子倩
摘要:爱国主义彰显了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逐渐走进了初中历史的课堂。本篇文章以初中历史课堂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分析当前初中历史爱国主义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包括广大师生对初中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关系认知不清晰,传统教学模式阻碍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以及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老套单一的问题,相对应地提出了一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发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即初中历史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从中国历史、中国英雄以及多媒体三个角度入手,全方位多角度地来保障爱国主义教育的顺利开展,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普及提供了新的方案和途径。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历史;爱国主义教育
初中阶段,是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重要的阶段,顺利接受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学生三观的塑造和发展。爱国主义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的命脉,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也需要国民进一步提升爱国主义意识。初中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和民族的希望,更要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发扬爱国主义情怀。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将历史知识和爱国主义思想进行融合发展,让学生在学历史的过程中逐渐建立爱国主义情怀,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良好的个人品格,为以后祖国大好河山的建设奉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力量。
一、 当前初中历史爱国主义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一)广大师生严重割裂了初中历史学科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关系
一提到爱国主义教育,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第一反应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应该属于初中政治课程所教授的范围,而不应该是历史学科的教授内容,即爱国主义教育的特性更倾向于政治性而非历史性。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阶段,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所涉及的范围非常窄,内容也非常少,在课堂中教师没有将初中历史教学内容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有机地融合,再加上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历史学科所占分数远低于三大主科,导致师生对历史、政治学科的重视程度远低于语文、数学、英语。加之一些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会抱着一些应付了事的心态。如此一来,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性,懈怠的任课教师和懒散的学生,不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人文素养,更不利于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二)传统的教学模式阻碍爱国主义教育的顺利开展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他们总是依据课程目标来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通过结合自身的情况来决定教学进度,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学习计划是否合理,教学进度是否合适,更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师生之间没有形成一个闭合的“反馈环”,教师只会机械性地为学生灌输爱国主义的思想和理论,枯燥乏味的理论只会打消学生爱国主义的积极性,降低学生对学习初中历史的热情,严重的话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反感和抵触心理,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阻碍作用。而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传统的教学模式,更不利于学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思维发散的能力,甚至会进一步禁锢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老套单一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历史课堂对于学生来说已经不是一个充满新意,令他们为之向往的课堂,而是变成了一个每天必须要完成的一个“程序”。每天就是机械地打开课本,听老师在课堂上讲解书本上的知识,死板枯燥,没有任何的新意,在没有充分吸收课上知识的前提下,去机械地背诵老师勾画的重点难点,这些枯燥乏味的知识以及沉闷的课堂氛围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没有有效的去调节学生的压力和情绪,更不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因此教师的付出与学生的考试成绩成反比,即学生的成绩并不理想。但是很多教师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觉得老一辈的教育方式才是最合适的、经久不衰的,甚至拒绝一切新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导致教学计划与新课标的大背景完全脱离,严重阻碍新课标的顺利开展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普及。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发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
(一)以历史为依托,让学生建立民族自豪感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的国家,从三皇五帝到秦始皇再到汉武帝,无数个优秀的领袖带领中国人民,披荆斩棘,将中国的灿烂文化发扬光大。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的胜利,无数个平凡的中国人,都为祖国的独立和民族解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通过对学生讲述中国的历史,让学生充分地建立起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的内心深处形成强烈的民族认同感,通过讲述当今中国取得的成就,让学生建立起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只有充分地了解了国家民族的历史,认知本民族的过去,敬佩先辈的伟业,才能真正建立起爱国主义情怀,才能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祖国的大好山河和灿烂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耐心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不断地提问引导回答,来促进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消化,提高学生对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爱国主义的热情。
(二)以英雄为榜样,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有着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新中国的建设抛头颅洒热血,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生动形象地为学生举例,列举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比如,一直秉承“为人民服务”的理念的雷锋同志,一位把自己短暂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好战士,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很多不平凡的事迹。优秀的雷锋同志,用他的一生向党和国家证明了平凡的人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事情也能拥有不平凡的人生。这些榜样的力量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无形的激励。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心智的成长正处于一个关键的时候,因此积极正面的影响对于初中生形成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怀起到了推动作用,在这种积极正面的影响下,学生的心智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爱国主义情怀也会被激发,更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的普及。
(三)以多媒体为媒介,帮助学生建立起爱国意识
老师的板书和口述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但是并没有在学生的脑中形成一个直观的印象,因此就需要借助多媒体的力量,来将枯燥乏味的知识生动形象化。多媒体是一个集声音图像为一体的媒介,通过动画生动形象地将历史事件还原呈现给学生,可以进一步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比如,可以适当地安排学生观看一些历史纪录片,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了解历史事件,这不仅使沉闷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要想将爱国主义教育和初中历史教学进行有机地融合,首先要转变所有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观念,传播爱国主义教育并不仅仅是政治学科的义务,更是历史学科,甚至是所有学科的义务。让爱国主义教育走进初中历史的课堂,是新课程改革一项伟大又明智的举措,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中传承和发扬爱国主义,通过无数个仁人志士的光荣事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用无数个优秀的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中,让学生深知当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并珍惜当下,努力学习,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在新课标的大背景下,加强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推进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机融合,塑造学生爱国主义的优秀品格,普及爱国主义教育,这项改革措施需要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改革道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任重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探析——以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20:15-17.
[2] 杨操.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分析[J].东西南北:教育,2020:0220-0220.
[3] 董方兴.爱国主义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J].教育(周刊),2020:7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