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如何“放手” 钟兴敏
小学科学课堂如何“放手”
重庆市北碚区复兴小学 钟兴敏
摘 要:小学科学是培养小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一门学科。因此,教师在组织课程活动时需要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机会,并为学生活动创建出一定的空间,让小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我们要做好“放手”策略,以此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扩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学习习惯;思维能力
新课标标准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探索能力以及科学素养,它是小学生的科学启蒙课程。所以,小学科学教师需要为小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情境,并在科学课程上学会适当地放手,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本文将结合“电磁铁的磁力”“空气在哪里”来进行教学,并探讨课堂教学中的“放手”教学模式。
一、“放手”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大部分都需要通过实验来开展教学。而教师的行为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所以教师需要优化教学课堂环境,鼓励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在学生制定实验计划时,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并提出有效的建议,才能够让学生积极发言。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学习习惯。例如,在教学“电磁铁的磁力”相关内容之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去了解什么是电、磁、电磁铁,让学生去探索“电磁铁的磁力”这一科学概念,并让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磁铁现象,思考影响电磁铁的磁性有哪些,然后让学生举例说明,如磁铁的厚度、缠绕磁铁的线圈数量等。同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教科书上提供的教材,放手让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来制作一个电磁铁,这种做法能够打开学生的思维。由此可知,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能够让学生更快地进入到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将科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对学习科学产生兴趣,开始热爱科学。
二、“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需要结合教材特点来设计“电磁铁的磁力”教学方案,以便做好教学中的“放手”。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提前做好实验的安排,然后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验思路进行探究,这种做法严重地约束了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讲解“电磁铁的磁力”一课时,需要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磁力吊车搬运杂物的图片、视频等内容来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从而引导学生说出所有可能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因素,如电磁力的大小、电池的数量以及缠绕线圈的数量等。然后,教师可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学会假设,思考问题。最后,教师划分出不同的小组,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如让每个小组成员动手绕制20圈、30圈、40圈等不同圈数的电磁铁,并利用大头针来进行实验,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而有效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时,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实验步骤进行观察和指导,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索学习意识的提升。
三、“放手”让学生学会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科学学科是一门严谨的科学课程,因此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交流与质疑能力,需要要求学生对自己实验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对证据与解释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通过沟通和交流,才能够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发出疑问,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观点,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学生在验证“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可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进行假设。这时,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进行假设,做出质疑,并制订出研究计划,通过交流来实施交流来验证质疑,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学生作出假设的能力,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最后,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和说明,通过对比来验证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起“电磁铁的磁力会受到线圈数量的影响,是可以发生改变的”科学概念,才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实验的魅力。
四、小组合作,构建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互动平台
以小组合作为主,是目前科学课共认的一种学习方式,并且开展得轰轰烈烈。大部分小组活动表面看来热闹非凡,实际上却浅显没有深度。为了避免小组活动流于形式,我采取了以下策略:
(一)科学搭配,明确分工
课前根据学生特长、学习水平等分组,每组设小组长、监督员、材料员、汇报员,由学生自愿组合,并做适当调整。根据学生的特长进行分工,利用动手能力强的同学担任操作员,负责领取实验器材,熟悉操作过程的每一步,在组长和组员的合作下认真完成每一步的操作。由纪律性强的同学担任监督员,配合组长在探究前检查实验材料是否齐全,监督每一个步骤是否合理。每个小组分工合理,相互合作,提高了实验效率。如在第一个“找空气”实验中的小组活动,材料员拿出材料袋让组员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案每人选一种材料找空气,汇报员组织学生逐个交流自己是怎样找到空气的,小组长负责安排交换材料,让学生体验用不同的方法找到空气。每当我走到一个小组时,学生都会向我展示他们找到的空气,脸上洋溢着成功的表情,我借机问怎么找到的?还有什么方法?让学生用更多方法找到身边的空气,真正做到人人参与实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二)生生参与,人人动手
虽说小学生喜欢做科学实验,但是实际现象是有些学生还是不愿意动手做的,经我了解他们不愿动手做实验的原因有三种,一种是就是不想动手做;一种是不敢做,担心做失败,被别的同学笑话;一种是没有机会做,每次实验都被动手能力强的同学抢去做了,自己没有做的机会,久而久之就再也没有机会做实验了。这样下去,不动手参与做实验的这部分同学动手操做能力逐渐被弱化。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我首先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实验时间,如在第三个实验研究“空气占据空间”时,我让每生都轮流做一做,将杯子竖直的插入水,探究杯底的纸为什么没有湿?每个孩子都带着疑问、带着好奇去动手操作,在动手操作中找到答案,他们兴奋的告诉我:老师我知道了纸不湿的原因,老师因为杯子里有空气,老师因为空气挡住了水……他们争着将自己的发现与老师、同学分享,实验失败的同学在师生互动的交流中也找到了失败的原因,学生们个个都象科学家,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由于提供了充足的实验时间,同一个实验要求每一个人都来做一次,确保了人人动手做实验,提高了每一个学生的动手做操作的能力。
(三)合作交流,获得新知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常常依靠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而他们所能认识和理解的也往往局限于他们自己可以动手操作的具体事物。动手操作永远比空洞地听取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会有所发现、有所体验,并促使其进行深入的思考。第二个研究“空气性质”的实验,对学生来说比较空,因为空气是看不见又摸不着的,学生对空气的性质不容易理解。为了让学生对空气的性质有具体的、感性的认识,我在第一个“找空气”的活动中让学生进行了多个有的有趣的探究实验,学生通过做这些实验,从具体的实验中亲身感知到空气的存在。在体会到我们周围到处都是空气后,学生对空气的认识有了一个质的飞越,接下来利用感觉器官认识了空气的性质就不再抽象。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探讨空气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性质,有的学生说:空气没有颜色。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而我却看不见它,所以说空气没有颜色;有的说:空气没有气味,因为我们身边到处都有空气,我用鼻子闻不到什么气味。有的说:空气是透明的,因为我们老师之间隔着空气,我却能看清晰的看到老师,所以说空气是透明的;还有的同学表达的更有趣:老师空气没有味道,我用嘴巴尝了尝什么味道也没有……多么生动的语言,这可是在通过多个动手探究活动后才达到效果。学生们通过动手探究,获取新知,知道了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由于科学课上小组成员科学搭配、明确分工,提供了充足的实验时间,保证生生参与,人人动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获取新知。课堂中学生各施所能,每个组都能团结互动,顺利地完成实验任务,小组合作构建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互动平台,提高了课堂效率。
《空气在哪里》一课充分利用课堂,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学生大胆猜想──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得出结论,学生的探究意识得到了培养,从三个小实验中更体现了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实验目的明确,小组成员互相合作,用各自想到的方法去找身边的空气,证明空气的存在。我利用多样化的材料,结构性的呈现,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通过动手、交流等方法,找到了空气这种看不见摸不着抽象的气体,证明了空气的存在。在上面的基础上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通过眼、耳、鼻、舌、手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研究出了空气性质。在小魔术的兴趣带动下,学生带着好奇心自己动手操作为小魔术解密,解释纸不湿是因为空气占据空间。整实验过程由简单到复杂,教师对学生由扶到放,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提高了学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最后环节联系实际,拓展延伸,将课堂延伸到课外。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科学之路是永无止境的,将科学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为学生动手操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五、“放手”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良好的学习习惯比获取知识还要重要,因此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评价的能力,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学科学。在开展科学实验活动时,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动手实验探索活动中。因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维方式,所以,教师需要相信每一位学生,让他们独立评价自己,相互评价自己。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时间和空间来“放手”,让学生参与到动手实践的活动中来,感悟实验的乐趣,进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质疑、评价等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深入实验研究,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左世超.淺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特点及策略[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7(6).
[2]佟舜坤.浅析小学科学实验课中学生的探究策略[J].神州,2017(18).
[3]许小明.长时探究,让探究更有效[J].读与写,2017.
[4]李许芳.提高小学生科学实验动手操作能力的几点做法,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