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数学教学策略刍议 陈小容
小学高段数学教学策略刍议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实验小学 陈小容
新课标中,数学的核心素养集中到“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小学数学为将来的理科学习乃至科学研究都起做奠基的作用。如果在小学阶段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学生都没有掌握,那谈何数学核心素养,谈何上好学。
一、现状
在祖国的贫困地区,随着城镇化和城乡交通建设的发展,大量乡镇学生涌入到县城学校。而这部分孩子在乡镇学校时学习习惯差,基础薄弱,大多不及格。这样一来,县城里部分生源较少的班级就会吸纳较多这样的学生,一两个学期下来,班上的整体水平有明显的下降,尤其是在高年级的数学科目上。若原班生源本就平平,这部分基础薄、知识断带严重,且习惯还不好的学生加入进来,对该班老师的教学带来极大的挑战,尤其对高年级数学来说,他们的学习完全跟不上,对新知识无法理解、无从掌握、无从下手 。
三年前,我带完一个毕业班后接手了四年级一个班的数学,原班学生四十来人,期末检测班级水平中偏上。四年级上学期就新转入该班七八个学生,而其中数学没有一人及格。加上原班还有六七个学困生,数学这一科学困生一下增加到十三四人。随后每期都有一两人或两三人转入该班,直到六年级最后一学期,该班共接纳十六七个乡镇学生或外地学生。这十六七个学生中,80%数学不及格,甚至有几个二三十分。面对这样的情况,除了接受与无奈,更多的则是积极寻求突破 。
二、策略
(一)充分的学情分析与课前准备
俗话说:一个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前几轮中高段数学教学经验的积累,以及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角度的重难点情况的了解,让我对教学重难点把握更加准确,对难点的突破有了切实有效的方法。
1.重温学生角度的易错点和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 。
每期拿到教材,我就认真翻阅目录,在阅读目录的过程中,努力回忆之前的孩子们在这册教材中,哪些单元、哪些章节他们容易出错、难以理解,并作上记号。
2.备好重难点处理的方式方法、制作教具课件等。根据以往教学经验,认真编写教学方案与技巧;根据学情制作教具学具、课件等;或让孩子们提前预习、记忆、操作,思考新知识与哪些旧知识有联系,区别在哪里等。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提前让学生预习并思考:需要用到哪些旧知识,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哪里;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前,我对以前的课件进行认真修改,重新制作演示课件和视频:把不同三角形如何经过拼接、平移、旋转等转换成平行四边形,直观 、形象地演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同时留白提升,让孩子们思考还有没有别的推导方法。
又如难点突破:教学解比例的时候,因之前的孩子在解比例的时候,通常出错在第一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换成方程。在具体计算过程中,不少同学常常把比例的前后两个比的前项和后项相乘。于是在教学此节内容时,我一边强调算理一边示范板书——把内项与内项画弧线相连,外项与外项画弧线相连,弧线上写上“内项积、外项积”。通过这样示范和强调,既加深了学生对比例的性质的记忆,也巩固了学生对“解比例”的方法的掌握。解比例的时候,虽然该班孩子的计算基础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弱,但在这个知识点几乎没有学生出现把比例转换成方程这一步出错 。
(二)坚持每日计算练习,整理错题集
从六年级开始,我根据学生作业或检测中出现错误较多的计算等题目,每天编写一份计算(口算、简便计算或解方程)和典型错误题单(二到三道),学生到校就发下去,让学生抽时间完成,下午放学前我再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订正。
(三)提前渗透,分散难点
1.计算方面的提前渗透。
在小学阶段,计算能力在小学数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学生将来对于理科的学习起着奠基的作用。而计算的准确率与速度是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重点能力。针对以前孩子容易出错的地方或难以理解掌握的地方,进行提前渗透,如:六年级圆的周长、面积,以及圆柱的表面积 体积,圆锥的体积,都离不开圆周率(3.14)参与计算。于是六年级一开学,我就不断的安排孩子们进行3.14乘一位数的笔算与口算,慢慢拓展到3.14乘一位数的平方数的计算,并引导学生从中找到3.14乘两位数的方法,即:3.14乘整十数+一位的积。这样,既保证了计算速度,又提高了计算的确率,还减少了学生记忆答案的时间。
2.图形与几何方面的提前渗透。
在学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我就安排孩子们准备不同类型的、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各两个,让他们去玩一玩、拼一拼,说一说有什么发现。经过孩子们课前一段时间的自主探究,课中合作探究以及课件演示,突出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重点,突破了难点,理解、掌握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实际运用中易错点:即漏掉“÷2”这一难点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同时在拓展练习中:当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它们的面积相等、底(高)相等的时候,求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底)之间的关系时,大部分孩子很快就能理解他们之间谁是谁的二倍谁是谁的1 /2了 。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老师讲授有效结合,分层要求,逐步提高
新课标要求从各个维度去培养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其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计算能力、思维能力又是在小学阶段必须培养训练的 。
而面对知识基础与能力整体都相对较弱的这群孩子,若完全放手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的话,那也就只是流于形式。一部分孩子将在自主学习中失去学习的自觉性,把老师安排的自主学习当成就是让他玩;而在合作探究时,他们自主学习时没有收获,没有思考,也没有了发言权,慢慢地他们会在学习中沦陷,且越陷越深,最后放弃自我,完全感受不到学习带来的乐趣和成功,主动性、积极性、自信心、自尊心等都将受到很大的打击。
面对这种情况,首先,我精心设计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问题,把问题尽量具体化,指向性更明确;或在问题中带一定的提示性词语;其次,在合作探究的时候,明确要求组长把简单的问题留给某个学生回答。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在自主学习中有收获,合作探究中有话语权,对学起到了一定的激励,让他们慢慢找回自信,上课更加专注、发言更加积极,知识得到积淀,能力得以发展,自信心得到提高。
经过一学期的坚持,学生的计算能力有了较为显著的提高,典型题目、易错题等也在学生不断地练习与教师不断地讲评中,得到了很好的理解掌握。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了普遍提高,学困生们也有了一定的自信,成绩也慢慢提升。甚至有孩子有曾经的学困生成为了学优生。在毕业调研检测中,班级平均分名列全县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