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浚蜀道文化之源,探寻立德树人之途 ——凉山小学基于蜀道文化的育人课程建设实践 郭明庭
疏浚蜀道文化之源,探寻立德树人之途
——凉山小学基于蜀道文化的育人课程建设实践
四川省剑阁县凉山小学校 郭明庭
剑阁县凉山小学校(原名剑阁县凉山铺小学),1956年创设于当地“文昌”庙。学校南靠108国道,北接翠云长廊“拦马墙”,教学环境优美,由始建之初就读学生仅三十余人,发展到现今在校师生百人左右,属于乡村小微学校。学校秉持“深耕蜀道文化,厚植家国情怀”育人初心,以拦马墙“德育基地”为载体,立足乡村学校“立德树人”课程建设需要,开展了一系列师生参与的古蜀道生态保护实践活动,补齐了小微学校育人课程缺乏的短板,积极打造成最美乡村小学。
和许多贫困地区的乡村小学一样,凉山小学办学条件在曾经的“普九”过程中,办学条件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历史和现实原因, 学校基础差、底子薄,政府经费主要是用于满足农村孩子读得起书的问题,导致学校的教室、寝室、实验室、微机室、音体美等设施严重欠缺,尤其是课程建设长期处于最薄弱环节,达不到新时期立德树人需要。
为践行好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充分利用乡土资源,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来培“根”铸“魂”。教育学生爱祖国,首先是爱家乡!置身古蜀道主干线的凉山小学,深厚的蜀道文化和优良的生态环境给凉山小学提供了优秀的德育教育资源。“要记得住乡愁”立德树人主题实践,培养了凉山小学莘莘学子认识家乡,了解家乡,立志建设家乡,守护家乡的生态环境。学校将蜀道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相融合,融入课堂教学、教育管理、课后服务,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学校被评为广元市“文明单位”,四川省“绿色学校”,中国教育学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先进学校”。为维护地域生态文明,推动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乡村振兴作出了贡献。
一、主要举措
学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古蜀道生态保护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和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
(一)因地制宜,打造适宜于本土的德育教育基地。
剑阁县凉山乡境内有以先秦古蜀道为主线拦马墙段,拦马墙是古蜀道干线上的一个重要景点,是古代陆地交通保存下来罕见的实物原形,有十分珍贵的考古研究价值、历史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功能类似今天高速公路的护栏。拦马墙段有古传的“五丁庙”,传说是“五丁”开辟剑门蜀道的起源地;内有历经久远,保存完整的石板路;有疏密有致、苍翠挺拔、独具特色的翠云廊古柏;途中还有周垭子山上的“金土地”,有宋代礼部尚书黄裳的“讲书台”有建于明代的清凉桥,……在林荫夹道的护路古柏中,有“状元柏”“关刀柏”“观音柏”“淌肠柏”等奇特怪柏,引得国内外专家学者,友人、游人前来考察,旅游。
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要求在满足当代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发展权益。生态文明建设和学生德育教育都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部分。早在1999年,凉山小学向教育局、文旅局和凉山乡政府报备,将古蜀道拦马墙设置为学校“德育基地”,以此为载体开展教育综合实践活动。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剑阁翠云廊视察强调:“剑阁是个好地方,要把传统文明传承好,要把名木古树保护好。”这片全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林,之所以能保护得这么好,有制度、都参与、能持续,得益于各朝代实行的相关制度,更得益于当地百姓的世代守护,共同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文章。
(二)阅读家乡,让乡村孩子和乡缘握手
1.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凉山小学位于国道108线,古蜀道拦马墙旁。学校一至六年级齐全,鼎盛时期有七百多学生。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乡镇府、卫生院等机构的撤离,许多家庭也随之进城定居,加上这几年农村生育率下降,生源急剧减少。学生虽然都是就近行政村的,离家也较远,周一早上家长送到学校,周五下午由家长接回家,一周五天吃住在校。这样的小规模学校,撤并有违国家政策,也会增加群众的经济负担;继续下去,师资是关键。小而优,小而美,小而特,缩小城乡差距,寻求优质发展才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在凉山小学,学生除了周末回家都是在学校生活的,家校协作的可能性太小。山村孩子们真的是出门太少,不知道外面更多的人和事,不知道外面美丽的风景,甚至连近在咫尺的翠云廊、拦马墙风景区都不了解,更不用说深厚的蜀道文化。改变从细微处着手,老师们用励志诗词激发学生的志向,示范背诵,培养孩子们对阅读的兴趣、对理想的追求。把毛泽东的《改诗赠父亲》,颜真卿《劝学诗》,汉乐府《长歌行》等默写在黑板上;示范背诵苏轼的《水调歌头》,岳飞的《满江红》,有的老师还将自己写的诗文《村小的蜕变》《走,支教去》等展示给孩子们。教室里没有电子白板,老师们就用笔记本将收集方飞老师引导学生竞争性答题的视频让学生观看,也把学生在课堂背诵诗词的场景拍成视频发给家长群。
2.把蜀道古诗词融入阅读教学。将阅读教学与地域文化、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结合起来。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所处的地域环境的影响,莫言的小说大都将故乡高密作为背景,鲁迅笔下刻有童年乌镇生活的印痕。凉山小学旁的拦马墙,是古蜀道翠云廊的景区的核心部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翠云廊留下了“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的指示。古蜀道从凉山小学门口经过,厚重的蜀道文化是开发地方课程的优秀资源。地方政府放大招,推行了背诵《蜀道难》、默写《翠云廊》免费游剑门关、翠云廊景区的文旅结合活动,也给学校的阅读课堂注入了活力。爱祖国,首先是爱家乡,走进家乡、认识家乡、了解家乡,这成为老师们课内外读写结合的抓手。每周一节的校本课程,引导学生了解蜀道,了解蜀道文化,了解蜀道的发展变化,了解蜀道拦马墙地域的土特产,也了解我们学校现在只有几十个学生的原因,将凉山小学与县城学校、绵阳英才学校进行对比,激励学生不断进取的信心。学校师生大都都能背诵《蜀道难》、默写《翠云廊》,许多家长在周末带着孩子成功体验免费游景区后,孩子们大都喜欢背诵古诗词,既游览了蜀道美景,有受到了历史文化的熏陶。
3.讲好蜀道的历史故事。“剑阁是个好地方!”总书记的话言犹在耳,剑门关是蜀道文化的核心地段。怎样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给孩子们传播蜀道文化,培养孩子们的文化自信呢?学校组织老师与孩子们一起进入拦马墙古蜀道行走,一起在凉山铺文化广场了解凉山铺的历史与变化;有老师步行六公里考证拦马墙段景点清凉桥,拍摄图片、视频,制作课件:“孩子们,清凉桥位于普安与拦马墙途中的小河上,有三组条石组成,共有九根。每根条石长四米、宽一米、厚八十厘米,条石之间用卯榫连接。中间桥墩两边各有雕刻精致的神兽,遗憾的是现在已经损毁了许多……”一边展示拍摄的图片,一边讲解,良好的示范引发了学生的模仿,或者从书中寻找,或者实地去查看,或者聆听长辈讲述。五丁开山、诸葛亮架设栈道、张飞植柏、姜维守关、李榕办私塾、徐向前率领红军攻克剑门关等故事,金牛道、葭萌关、苦竹寨、剑州府、清凉桥等历史遗迹,剑门豆腐、凉山牛肉、水池村金桔等特色产业,诸葛亮、姜维、李白、岑参、李壁等人物轶事,孩子们都能或多或少的了解一些,它们有了自主探究课堂外知识的愿望,对于乡村小学生来说,已属不容易的做到的了。长期探究式的阅读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方法是有效果的:地域文化资源本身具有的教育价值,密切联系了孩子们的生活空间和生存空间,也对语文教学内容起到了丰富和补充的作用。
4.写好蜀道发展见闻。阅读是积累,写作是表达,阅读与写作是语言构建的基本方式。三年级教材第一课《大青树下的小学》课后有专项训练:“你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什么?选择一个场景说一说。”该班级语文老师让学生说说学校的位置,建筑特点,在教室里学些什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资源引入教学实践。因为土生土长的学生更清楚凉山小学的过去与现在、地理与环境,梳理孩子们叙说的条理:校门口的古柏、常年不开的大门、山坡分层的建筑、连接上下操场的台阶、课堂背诵的古诗词,完成了由说到写的过程,就形成了习作《我们的凉山小学》。将修改后的作文投稿,没想到竟发表在“家长慧”公众号,一个学生得到了50元稿费,沉寂的校园热闹了:“我们学校学生发表作文,近年来都没有过。”“作文发表,还挣了稿费,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文兴趣。”……教室门口打“豆老虎”(吃爬山虎叶子的害虫)的过程、秋天彩色的校园、家乡的拦马墙、“布”一样的美育课等素材,在语文老师引导下,孩子们都能选择有用的材料进行组合,形成创意表达。每一次不同情景下的思维训练,学生都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市作协会员老师将学生这些作文修改后投稿《关爱明天》杂志社,投稿“冰心文学征文”活动,投稿市县作协。剑阁县作家协会在公众号推出了“凉山小学师生作品”专辑《大蜀道,拦马墙》,引发了许多学校老师的关注和羡慕,也得到了班级家长的支持,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和写作兴趣得到了提升,为孩子们终身学习习惯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三)借力基地,多渠道开展道德品质教育。
1.在拦马墙景区的艺术熏陶。“翠云廊,苍烟护,苔滑阴雨湿衣裳 ,回柯垂叶凉风度……”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翠云廊“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凉山小学美术组在梁晓蓉老师的精心策划下,常态化组织3——6年级学生开展“绘千年古柏,传民族文化”的画古柏活动,让孩子们在这忙碌而喧嚣的时代,静下心来去细细品味自然的恬静与历史的沉淀。教室窗外拦马墙的一株株古柏树,作为自然与历史的见证者,以其坚韧不拔的生命力和承载的岁月韵味,令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满纸风雅,充满了童真童趣的孩子们以纯净的眼睛和灵动的画笔,记录下了他们眼中的古柏神韵。在拦马墙作画,孩子们不仅可以观赏到多幅表现古柏树风姿的佳作,还能感受到对绘画的热忱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美育是德育的基础。”他们在画纸上自由地挥洒着情感与创造力,全面提升了学生“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美育四大核心素养,让成人也重新审视和感受到了自然之美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2.与社会力量协同育人。凉山小学是小微学校,因为古蜀道,拦马墙地理位置备受社会关注。四川美术学院、江南布衣公司等社会团体,把凉山小学作为开展社会活动的实践基地。这些团体邀请凉山小学的学生参与他们的创作写生,以志愿者身份与乡村孩子进行课堂互动。2023年秋,浙江“江南布衣”团队志愿者为学生带来“‘布’一样的美育课”:志愿者们提前深入凉山小学学校、拦马墙景点,与学生交流,与自然亲近,制定出切合凉山地方实际的美育课堂教案。孩子们在志愿者的带领下走出教室,进行户外采风,用眼睛发现自然中的美,再用手中的笔画下来,创作了一幅幅具有个性特色的作品。志愿者在课堂实践中把唯美的艺术色彩呈现给封闭的乡村孩子,提升了山村孩子美育认知能力。美育是审美教学与实践感知的结合,志愿者还让孩子在面料上作画,不仅激发了孩子们对美育的向往,有助于提升孩子们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创作美的能力。学校也利用这种机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3.加入古柏保护系统工程。古蜀道拦马墙系统保护工程是为了保护古蜀道的文化遗产和历史价值而进行的一项综合性工程。凉山小学参与了拦马墙系统的保护工作,增加对古蜀道的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老师们对学生科普古蜀道地理知识、文化发展、军事价值、商业用途……凉山小学少先队大队部开展了培养红领巾解说员、组织小小志愿者等文旅融合活动。“拦马墙是翠云廊的一段,还是古代的高速公路。进入拦马墙,踏上用青石板铺成的小路,路的两旁是一株株粗壮的千年古柏。根据古柏的形状,我们给这些古柏起了很多好听的名字,有怀胎柏、状元柏、淌肠柏……拦马墙共有千年以上的古柏二百九十多株。现在我们怎么保护的呢?森林最怕火,所以禁止游人带火源进入拦马墙景区,有专业的古树防治病害的人员,每天都有志愿者巡视。人们还给每株古柏制做了一个二维码,用手机扫一下,就会出现这棵树的编号、树名、年龄、类别、特点、以及健康状况,每一株古柏都有专业人员护理。前不久,在凉山街上,有一株古柏被大风吹倒了,倒在一家的房顶上,人们并没有砍掉古树,而是用钢架把古柏支撑了起来,因为一株古树比一间房子宝贵多了。” 22年春,广元市生态系统现场会的拦马墙景点,学校五中队少先队员张娟的解说,受到与会领导的高度评价:“这里孩子们对蜀道了解得真多!他们已经成为保护蜀道生态的一支新生力量!”蜀道上的名木古树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学校有责任、有义务教育孩子们要保护好古蜀道,保护好拦马墙,传承好蜀道文化。
二、实践效益
学校与当地政府、社会团体、景区等建立了协作育人和保护生态的发展共同体,推动蜀道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学生参与蜀道生态环境的保护,让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奉献他人、回报社会的快乐,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1.实践有基地,课程有建树。
拦马墙“德育基地”的建设和蜀道文化的传承,学校和文旅局联合编写了《蜀道回声》,学校在学生年龄特征下编写了《蜀道诗韵》,或以图片的形式、或以文字的方法,全面的介绍了的蜀道创建历史、蜀道自然风光、蜀道经典诗词、蜀道名人典故等,为学生德育创新教育提供了保障,培养了学生深厚的家国情怀。
2.活动有载体,学生有收益。
拦马墙“德育基地”的建设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教师在文化教育、伦理教育、知识教育、思维教育、审美教育和生活教育等方面,为学生做好了长远规划。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明白了蜀道的发展及变迁,知道了蜀道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保护好古蜀道就是把可持续发展理念上升到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的高度,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3.家校社参与,育人成体系。
固守过去只会带来生命的停滞,必须在教育改革时代大潮中不断探新路、谋新局,找到新的生长点。近年来,凉山小学作为一所乡村学校,依托拦马墙“德育基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这是以全新的育人理念。学校形成了完善的制度,并与学生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同步进行,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和价值观,学生从关注自我到关注他人、关注环境、关注生命和关注持续发展理念的过程中得到了新的认知。学校为学生提供的综合性实践活动,为蜀道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实践证明,乡村教育并不是落后教育的代名词,乡村教育有着自身的美好品质和独特价值,凉山小学基于蜀道文化的育人课程建设实践表明,乡村学校能够以平等的姿态融入城乡一体化的浪潮,并从中获得滋养,全面提升育人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