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东:如何让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成为一种享受
如何让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成为一种享受
◎   陕西省定边县周台子小学    潘东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有的同学在众人面前读书时面红耳赤,声音放不开,还有的同学读书时东张西望,有口无心……凡此种种,都说明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实践证明,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一、多种形式的比较朗读。
学生通过对比朗读常常有较浓厚的兴趣,抓住这一特点,在学生精读理解时我运用多种形式的比较朗读。
1   掌握技巧,读出美感
课堂上常发现有些同学的朗读声如惊雷,吼得声嘶力竭;而有些人的朗读又如蜜蜂嗡嗡,有气无力。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应该如古人所说的:“声转于吻,玲珑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即:声音流转于唇吻之间,像敲击玉石一样,发出玲珑的声响;文辞听到耳朵里,像摇动玉珠一样,韵调柔和而圆滑,给人一种悠扬悦耳的艺术美感。尤其是在以“春潮”为主题单元的课文《春潮》和《三月桃花水》中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前者在朗读中让人感受到不可抗拒的力量与后者优美的文字中感受春天的美。不同的朗读体验带来对文章的更为具体形象的感受,这是朗读的最终目标。因此,在掌握朗读技巧后,孩子们朗读更是朗朗上口,声情并茂。
2.改变句型进行比较朗读。 课文中总有一些类型比较特别的句子,如感叹句.反问句等,对这些句子改变句型进行比较朗读,既能使学生读出 这些句子的特点又有助于他们领悟到作者的情感。《海底世界》中:“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声音呢?不是的。”我让学生把它改成陈述句。学生通过比较朗读,从这样一个设问的话语里感悟出前一句更能衬托出海底世界的奇妙,引发人的探索兴趣。
二、如身临其境的配乐朗读。
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倘若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内容,选择与各自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指导朗读《浙江潮》一文时,课前我就先录下了潮水拍打礁岸的浪声,音乐一起就使人置身于浩瀚无边的江边,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在朗读“方其远出海门”这句话时读得又轻又慢,而读“大声如雷霆……”这一句话时,把大海那种磅礴的气势通过自己的声音表现了出来。现代散文《观潮》的朗读让孩子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三、有感染力的分角色朗读。
教学生读一篇篇课文,旨在培养学生将无声的文字符号,由视觉到思维经过理解加工转换成有声语言来再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不但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还能在活跃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如:《一枚金币》一文中有两个角色:父亲和儿子,在指导朗读时,我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中体会文章的含义,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本节课我安排了丰富、多层次、多形式的阅读。让学生在读中想像,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受人物心理。学生在朗读中深刻感受到了儿子对待金钱有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文中出现的两次 “受不了”的不同:第一次是父亲失望与痛苦而感到“受不了”;第二次是儿子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一枚金币不被认可感到伤心与气愤而“受不了”这时出示相应对话,学生读出了自己的不同感受。再根据父亲和儿子揣摩出两者的话应用的语气.语调,进行朗读,学生朗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从实质上心领神会地读出了对角色不同性格的理解,做到了真正的形神一致。
四、创设情境的想象朗读。
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它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一下子带到课文的情境中,再启迪想象,不仅能激起学生愉悦的情绪,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深层的含义。如《雨中》这一首冰心创作的儿童诗,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问:你有没有在 雨中玩耍嬉戏的 经历,玩耍时是什么心情,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乐于说出在雨中时玩耍的情景,朗读时更容易体会。
五、生动传神的表演朗读。
小学生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在课堂上,教师应及时抓住时机,诱导他们进入角色。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进入角色,表演一下课文中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了解,而且能启迪他们的思维,发展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如在教学《晏子使楚》后,我布置了相关场景,让学生戴上头饰进行表演,体会了晏子的言行,学生边演边说,再现了课文中的情景,同时在表演中又掺入了自己的言行,这样,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不但丰富了想象,深化了情感,而且也提高了朗读水平,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及人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学生边读边演,不知不觉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学生们通过表演朗读读出了语感,又体会到了成功喜悦,同时也受到了美的陶冶。
总之,没有琅琅书声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没有教学生读好课文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课,读必须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正是强调读
的重要性。因此,给朗读以时间上的保证,使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才能让学生感受朗读的真正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