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陈启宇:两宋经济繁荣原因初探

    两宋经济繁荣原因初探
    ◎ 贵州省石阡县本庄中学 陈启宇
    中国的文明史,是一部以农为本、以农立国的经济史。丰衣足食是我们这个民族绵延至今的最悠远的理想。它催生了至今仍令我们自豪灿烂的古代文明。以四大文明为标志的古代文明,其中就有三项出现于两宋时期,在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古代,两宋经济为什么如此繁荣,盛况空前呢?
    一、两宋经济繁荣的原因
    1、历史原因
    江南地区的开发。东汉末年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重心都在北方。其间,由于北方长期混战,北方人民逐渐南迁,给江南地区的开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交子”的出现,有利于商业的发展。上列原因对我国“岁币”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2、政治原因
    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设市舶司进行管理。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政府为外商提供优惠政策,具体表现在:两宋时, 泉州、广州都有外国人居住,政府委派外国商人管理,提高了外商营经“岁币”的积极性;为外商子弟设立专门学校,专供他们的子第接受教育; 政府允许外商修建清真寺和公共墓地,尊重外商的风俗习惯,这些措施解除了外商的后顾之忧;政府重视商业的发展。两宋时期,内忧外患,统治岌岌可危。“内忧”是指国内人民不堪重负,人民起义此起彼伏。“外患”是指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北宋时,政府机构庞大,官吏太多,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加之与辽、西夏战败,给西夏和辽国大量“岁币”,南宋给金岁币。大量岁币使本来十分拮据的国家财政雪上加霜。为了筹集资金,苟且偷安,两宋政府开始重视商业的发展,逐渐提高商人的地位,改革考试制度,放宽科举尺度,允许商人中有“奇才异行者”应试 。这表明官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政治上歧视商人的政策,反映了商业活动的发展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大大提高了商人经营的积极性
    二、两宋经济繁荣的表现
    1、农业有较快发展。表现在:南方农作物品种广泛交流和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水稻种植推广到淮河和黄河流域;江南地区麦田面积迅速增加,引进并推广优良品种占城稻。经济作物普遍种植:棉花种植逐渐推广到长江流域;南方普遍种植茶树,甘蔗、柑橘、药材等的生产也比较兴旺。
    2、手工业发达。“号冠天下”的蜀锦、江浙的丝茶、海南的棉织、景德镇的瓷器等行业生产得到重视。尤其是广州、泉州的造船规模宏大,北宋时年产量最高时达3000多艘,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大的船坞,装备先进,船上装有指南针。这为出海贸易奠定了坚实基础。
    3、商业繁荣。两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有开封和杭州。南宋建立后,临安的繁华程度远远超过北宋的开封,人口高达100多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业都市。大街小巷人群熙熙攘攘,店铺林立;早市、夜市“昼夜买卖不停”,各种小贩、货郎走街串巷叫卖;国内外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商旅人行,往来不绝,城市气象热闹非凡。
    总之,由于两宋政府采取宽松的对外政策,不仅国内各族经济繁荣,而且外国商人入境贸易盛况空前。《宋史》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可见当时江南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经济十分繁荣富庶。

    点击次数:65  发布日期:2013/12/10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