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该摒弃“形式主义” 陈秀丽
教育应该摒弃“形式主义”
◎ 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桂城初级中学 陈秀丽
前段时间,我们学校开展“千师访万家”活动,要求全校教师进行家访,每班的家访率要达到100%,时间为一周。天啊,一周内,所有教师家访的同时还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巡班、教研……每班50人,家访率达到100%,确实是个艰巨的任务。于是全体教师皱着眉头,中午不睡觉,晚上加班去家访。每个学生家访的时间不超过五分钟,坐下板凳未热,拍个照片,又去下一个学生家……我听到一个家长非常不满地诉说,老师来家访,拍了照片,两分钟就走了,茶水未有准备好,孩子在校的情况未有了解。这件事让我陷入了沉思……
开展“千师访万家”活动,出发点固然好,是为了促进家校沟通,提高教育效率。我认为,家访应该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这样的家访才会有意义。然而,大部分教师为了完成任务,像走马观花般进行家访,几乎都是奔着拍照做材料而进行家访。这样“形式主义”化的家访已经变了味道。
词典中对“形式主义”的解释是:片面地注重形式而不管实际的工作作风;或只看事物的现象而不分析其本质的思想方法。“形式主义”的典型特征是脱离现实生活,强调审美活动的独立性和艺术形式的绝对化。其实,近年来,在义务教育领域里,“形式主义”像洪水一样泛滥成灾。
一、教学教研“形式主义”化
现在的教学教研都只在走形式化的模式。上公开课,拍照、录像、评课、结束。评课这个环节,甚至忽略不计,大家都是完成任务,留下证据即可。课题研究也是一样,平时不研究,待到结题时候加班做资料,于是各种摆拍层出不穷。所做资料大多是网上的复制品。有认真做课题的教师,却被人笑做“大傻”。教学教研毫无创新。
二、主题教育“形式主义”化
班主任想针对班级的实际情况开一个主题教育班会,对不起,没时间。时间去哪里了呢?应付各种各样的摆拍啊,做资料呀。学生好像也见怪不怪了,麻木了,摆拍非常的默契。现代的社会是文明的、进步的社会,好像做什么事情都得留下证据才能证明有做过,于是做什么事情都要拍照为证。“形式主义”化的主题教育活动,对教育学生毫无意义。
三、培训学习“形式主义”化
针对教师的培训学可谓多如牛毛,有网络培训,有现场培训,有学法培训,有2.0培训,有3.0培训,有公需课学习,有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有班主任工作培训……可是,教师的精力和时间实在太有限了,根本无法一一应对。大部分教师都是为了完成任务草草应付而已,并没有认真深入地进行学习。培训学习毫无意义。教师身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在教育的舞台上耕耘,做着“形式主义”化的戏剧,让学生熟视无睹,危害无穷。体现如下:
四、扭曲了学生的三观
教师为人师表,是个特殊职业,教师要“传道解惑授业”,教师的言行举止时时刻刻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书,更是育人。俗话有说“上梁不正下梁歪”。教师做事只讲形式,学生也必然模仿教师。学生时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的“形式主义”化行为会扭曲学生的三观。
五、阻止了教师的成长
很多教育活动的开展,其初衷的确是为了提升教师的能力。只是教师真的是无暇顾及,又或是部分教师真的是不求上进,草草应付了事,不能真正发挥教育活动的实质意义,甚至可以说消磨了教师的精力,阻止了教师的成长。
六、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教育的核心本位是教书育人。然而,现在的教育领域的很多行为已经背离了这个初衷。教育工作多了复制,少了创造;多了形式,少了务实。怪谁?只能怪社会,将各种各样多如牛毛的与教育无关的工作都推给了教师这个弱势群体。教师哪能吃得消?吃不消就会拉肚子;做不了就只有造假。或许时势所趋,或许无可奈何。形式主义的实质是功利主义;其根源是责任心缺失,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扎扎实实的实干,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是欺上瞒下,做表面文章,虚多实少,阳奉阴违,喊口号多,不折不扣抓落实少。义务教育领域“形式主义”泛滥成灾,基本上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的:
七、教师的工作繁重
很多教师勤勤恳恳,只想安安静静地教书,做个普普通通的教书匠,对得起为人师表四个字。可事实是:教师天天忙得像陀螺一样转,做着很多与教育似乎毫无关系的繁琐工作。因为街道的、公安的、环保局的、社保局的、妇联的、保险的……各种各样的活动都进入了校园,而且每种活动都要留痕,都要做资料。除此之外,老师还要提升业务、参加培训、开会、学习……想专心备课、批改作业,貌似不太可能。教师扮演着无数的角色。教师的“主角”身份似乎变成了“配角”,压力山大。教师的精力在被无限地透支,累趴了,哪有精力去应对艰巨的教学任务呢?所以,当下很多的教师开始变得佛系:不上公开课、不开会、不当班主任、不参加比赛……上级给教师布置的非教学任务太多了,教师无法按时完成,为了应对检查只能草草完成,形式化地走个过场。
八、教师的职业倦怠
教师年年重复着忙碌的工作,假期也不能轻松。时刻都关注着工作群的动态消息。这都把教师折磨得,害怕看到群里的消息,害怕开学。每学期的工作绵绵无绝期,像长江之流水涛涛不绝。个别教师对这样年年重复性的繁琐工作真的失去了热情,做事只草草应付。教师的职业倦怠感由此产生。这给形式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土壤。说真话,不做教师的人羡慕做教师的,做教师的却真的不愿意做教师,因为没有职业幸福感,有的只是担惊受怕。教育圈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教师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教育应该摒弃“形式主义”,注重“实干主义”,加强责任,少叫口号,多做实事。只有这样,义务教育才能健康稳定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