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创设情境 提高教学效益 兰秋英

                         创设情境  提高教学效益

    ◎     福建省武平县城厢中心学校    兰秋英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与基本活动经验。”经过这几年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我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首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二是要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让情境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服务。三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有机结合于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每个环节,与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紧密相连,共同服务于三维教学目标。

    一、创设情境,使课始趣生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情境相联系的。有趣的情境导入是吸引孩子参与其中的绝佳方式。在生动有趣的课堂情境下,可以使个体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积极的情绪,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有效教学”也正是“要求老师在教学之前,要想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一直在努力探求数学课堂教学的每一兴趣点,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趣味的事情,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尤其在新课伊始就创设一个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着实能为整堂课的有效学习带来“良好的开始是成功一半”之效,让学生带着欢乐、愉悦的心境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如《认识人民币》一课教学中,教师模拟到超市的文具柜台去换钱、购物这样一个真实、有趣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凸显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孩子们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

    又如:一位老师在上《搭配》一课的课始,由于是借班上课,她便以跟该班学生一一握手、互相问好为引入。这样既缩短了师生之间陌生的心理障碍,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又达到了要“与每个学生都握一次手”,“不遗漏也不重复就必须有序进行”的本课教学目的,很自然地过渡到“搭配”这课主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这样的情境既生动直观、贴切自然,又顺应了数学是由具体形象到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方法;既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充分感知,又有效渗透了理性的数学思维。

    二、创设情境,使课中趣浓

    新的教学过程观认为,教学过程的形成必须让学生的内在能量释放出来,让他们在课堂上“玩”起来,从原来“静听”模式中走出来。 “有效教学”也特别强调“师生互动”,强调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老师与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谓“有效”,它必然是师生互动的结果。教学实践也已充分证明,学生在一个个具体可感的情境下,探究的欲望特别强烈,参与学习的热情高涨,学习效率显著提高。

    如:我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创设了一个让学生自我演示的情境,即让两位学生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其他学生边看边完成书中那份表格,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用眼、用口、用脑、用手。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学生不仅耳闻目睹了相遇的全过程,自己得出了两人所走的路程和等于两地之间的路程的数量关系,同时对“速度和”也理解得较为清晰透彻。

    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充分“动”起来,让他们的所有感官都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形成一个“全频道接收、多功能协调、立体化渗透、快节奏反馈”的大脑思维信息网络,使学习的全过程都能妙趣横生。

    三、创设情境,使课尾趣存

    教育家第多斯惠说过:“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叫人发现真理。”建构主义也认为,学习总是要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只有在问题情境中学习,才有利于意义建构。所以,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系统性,不但在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讲究相互衔接和过渡,注意情景创设的有效性,而且还必须讲究课尾情境创设,力求让课内的学习情趣传存于课外,并能适度延伸,让课内外情景相互照应,构成一个完整的情境串教学的认知系统;使我们的数学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有趣、丰富多彩,让学生更多地体会数学的奥妙和享受学习成功的乐趣。

    如,教学“认识人民币”这节课的结尾,可以设计“小小超市”模拟购物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自由离开座位去买自己想要的东西,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汇报;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此时的课堂就是生活的缩影,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学生在“做”中学,“做”中得到巩固,“做”中学会应用,“做”中学会创造,“做”中得到发展,同时切身体验人民币在商品交换中的重要作用。然后再设计课外延伸活动:“请小朋友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到超市自己试着买东西、付钱,好吗?”学生兴致盎然。实践活动将数学知识回归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中,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在买卖商品中掌握了人民币的有关知识,提高社会交往和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要使学生饶有兴趣地学好数学,就要激发学生的各种情感因素和心理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兴趣与有效的情境中,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真正做到情境为教学的有效性服务。

    点击次数:137  发布日期:2023/3/11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