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 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有效性策略 王 浩 杜 泽
“双减” 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有效性策略
◎ 陕西省定边县贺圈小学 王 浩 杜 泽
摘要:本文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宗旨,体现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整体设计课内外的学习活动,把课外作业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以少而精的高质量作业取代简单、机械、重复性的大量作业,达到“减负增效” 目的。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在“双减”政策下的小学一、二年级数学作业设计要符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合理设计与实施书面测验的要求。一要指向数学本质的理解及在具体情境中的合理应用,二要体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十大核心素养,三要设计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作业。作业设计要与学习目标匹配, 体现“教学评” 一致性的理念。把“评价”嵌入作业布置之中,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的功能。严格控制书面作业的量,要符合各年级书面作业的时间要求。适当布置实践类作业, 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育。一二年不留书面作业, 布置一些小制作、小调查、小阅读等实践类的作业,让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布置作业的内容上,要适合各个层次的学生需求。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作业,避免“吃不饱” 和“吃不了”的情况。注重趣味性、层次性和开放性,作业形式要灵活多样, 使学生愿做作业、 乐做作业。基于当下课外作业存在作业量大、形式简单、内容重复、 目标单一等的问题,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体现“作业育人” 功能的课外作业设计与布置的策略。
一、前置性作业
为了了解学情和初步感知新知,设计前置性作业。这类作业与第二天的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在反馈作业完成情况的基础上,引入新知教学。如:上《100以内加法和减法》这课时,教师前一天可以布置如下作业。10+20=?;30-10=?请你把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记录下来,并准备交流汇报。 第二天上课时, 学生可以先汇报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体思路,教师将问题的焦点聚焦于100以内加法和减法的探索。
二、检测性作业
为了巩固知识技能、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要布置检测性作业。这类作业是对学习目标的检测,设计时要思考作业与目标匹配的问题。有检测结果性目标的,也有检测过程性目标的,还有两者兼有的。教师要通过适当的方式方法及时评价与反馈。如:先给一个正方形纸片,再想一想,这个正方形纸片如何做成一个风车? 并说出来。这个作业检测的学习目标是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 再如:要检测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动手和思维的综合能力这一学习目标,可以设计观察把八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拼成多种综合的图形,说出拼成综合的图形的方法。以此来检验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三、趣味性作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设计作业时,教师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设计新颖有趣的数学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完了《因数与倍数》内容后,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猜电话号码, 联系老师。”老师把自家的电话号码编成一个竞猜题,学生会觉得十分有趣。还可以将这份作业推广,要求学生把自家的电话号码编成一个竞猜题让同学猜。把课内知识应用起来,会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实践性作业
为了使数学作业贴近生活, 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可设计实践性作业。如:学习《角的认识》 之前,让学生用牙签、小棒等材料制作角的模型,通过动手操作来体验角的特征;学习了《图形的拼组》之后,请你回家后用七巧板拼出不同的图案,画在纸上返校后与小伙伴们交流;学习了《克与千克》之后,掂一掂不同的实物,估一估、称一称,感受 1 克和 1 千克的质量; 学习了《千米的认识》 之后, 选择一个显著的起
点, 实际走一走,感受 1 千米的距离。这样的作业能够搭建起“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 之间的联系, 学生学得扎实, 感受深刻。
五、调查性作业
调查性作业是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 针对一些涉及数学知识的实际问题而设置的。学生可以通过观察、 收集资料、 调查、访问,了解现状,对不合理的问题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加强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关心社会、 服务社会的良好素质。 例如:一年级学习了《统计》之后,学生可深入社区、街道、企业调查统计汽车数量;走访交警、城管部门了解辖区内停车位的情况, 征集居民对现在停车问题的意见,自行设计多功能停车场方案。驱动孩子们解决停车难问题,培养其策划、调研能力,实现从课
堂走向生活,从学校走向社会,最终成为一个真正完整的人。
六、分层性作业
为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要,设计层次不同的作业,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作业菜单。如: 采取“自助餐”形式, 分为必做题, 选做题,拓展题几个层面安排;“套餐型”形式, 分为模仿练习、 变式练习、 拓展练习。 为控制作业时间,提高完成作业的效率,规定作业时间。如:二十分钟能做几道题,对了几道题。将选择权力下放给了学生,学生会更愿意完成作业。从而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七、阅读性作业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教材中编排了“你知道吗?”“生活中的数学”“数学游戏” 等栏目,专门向小学生介绍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与发现、数学方法与思想、 数学史等。 在学习《十进制计数法》之后, 安排学生查找、阅读“阿拉伯数字的由来”“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数字的演变历史”“二进制、 十六进制” 等相关内容, 了解古代人民的计数方法和计算方法, 感受数字的美妙,体现了数学文化的价值,通过数学阅读,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除此之外,数学日记、思维导图、数学游戏、数学魔术等都可以走进我们的作业。设计多样性的课外作业,把数学的“学科知识” 变成学生可以感受、操作、体验的“生活状态”。总之,通过精心设计与布置课外作业、 及时评价与反馈作业和用心修改与完善作业等措施,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充分挖掘课外作业的育人功能,达到激发学习兴趣, 培育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巩固课堂学习内容, 提高学习效率等目的。
八、作业批改要求
1、作业批改要及时、准确、精细,批改符号规范、统一。 每次作业批改均使用红笔, 并在作业右下方标明批改日期。 不得要求学生或家长批改作业。批改要求:正确的打“√ ”, 错误的“--” 。 不完全对的作业题有的可以不打“×”,只在题旁打上“?”, 或将错误之处圈出或划出,以引起学生思考。 对于错误的作业题, 督促学生在本次作业后或指定位置更正“△”,并进行第二次批改。作业评定用“优”“良”“合格”“不合格” 四个等第,英语用“A”“B”“C” 标示等级。
2、教师在学生做作业时,教师要经常进行巡视, 及时进行指导,尤其要关注学困生的作业情况,对学困生的作业提倡面批。
3、要发挥作业的诊断功能,布置的作业要及时批改和反馈, 对于作业中的错误要督促学生及时订正。 要求课堂作业当天收回、当天完成批改,不无故拖延(包括二次批改) 。
4、一二年级可配合使用小红旗、小红花、大拇指等鼓励性标志,中高年级可在等级后配合使用五角星或加号等激励性评价标志。 等第在作业右上方,日期写在作业最后的右下方。
5、对于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如果是共性问题,可在课上集中讲评,及时矫正; 如果是个性问题,教师应做好“面批”、 “面辅”工作。在批改作业时发现作业中有创意的解法和典型的错例要及时做好记录。对有创意的解法要予以表扬,对典型的错例要分析成因,以改进教学。 教师要作好学生上交及完成作业情况记载, 认真分析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从中获取改进教学的信息。
总之,数学课程要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从作业设计的角度来说,人人可以做不同的作业,要提高作业的差异化水平和个性化水平。未来,如果有信息技术的支撑,基于大数据的作业设计将会更智能, 更能促进学生充分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