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低年级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叶红艳
“双减”背景下小学低年级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 云南省玉溪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文化校区) 叶红艳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第二条“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工作。文件指出“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为有效落实“双减”政策,进一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就要不停地给自己充电,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紧紧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整体安排课内外的学习活动,努力“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用少而精的高质量作业既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的发展。
“双减”文件还指出“学校要完善作业管理办法,加强学科组、年级组作业统筹,合理调控作业结构,确保难度不超国家课标。”我所在的年级就是组内成员共同探讨、商量优化。首先确定适合大多数学生能力水平的作业,再根据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学情进行优化、细化。所以,每个班级的教师就成为作业全程管理的第一负责人。下面,我结合平时的教学,谈谈小学低年级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一、分层性作业
作业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对于布置给学生的作业老师一定要先做,明确作业与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及作业中的难点、易错点,预测学生可能会采用的解法和遇到的困难,预估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不同作业表现。比如:教材课后习题和练习册中的习题,老师在做的同时要进行选择、删减、分层,必要时还可以对习题进行改编和拓展,让后进生强化基础、中等生巩固课堂、尖子生拓展思维,加强作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自己设计作业时可以分成基础题和提高题或分成必做题和选做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作业中获得成功体验与进步发展。
二、趣味性作业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到:“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己学习上的成绩就越冷淡,学习愿望就越低落。”由此可见,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特别是对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如果作业非常有吸引力,他们就会带着愉快的心情积极、主动地去完成。我认为低年级的趣味性作业应站在儿童的角度,用儿童喜闻乐见的语言描述题目要求,作业内容要新颖,形式要丰富多样。比如: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学习了20以内的加减法,可以将计算类的作业分成口头作业和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可利用每节课刚开始的三分钟或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亲子游戏完成,作业形式可以设计成“对口令”、“我说你答”、“口算小竞赛”等,由老师说算式,学生开火车或指名说得数,要么老师说得数,学生说出等于这个得数的算式,也可以由学生自己说算式,开火车或指名说得数,这样的作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书面作业的设计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图文并茂,可以设计成“爬梯子”、“夺红旗”、“找朋友”、“计算接力赛”等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
三、操作性作业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才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因此,在作业设计中,要提供各种机会或创设各种活动,采用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分一分、拨一拨等方式,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如: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了简单的立体图形后,可以让学生利用学具或立体图形的实物和爸爸妈妈一起玩“我说你猜”、“我说你搭”的游戏,进一步感受立体图形的特征。又如:一年级上册学习了《认识钟表》,二年级上册学习了《认识时间》,可以布置用钟面学具拨一拨的作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认识钟面、认识时间。再如:一年级下册学习《七巧板》之后,可以让学生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自己动手制作七巧板,并用七巧板拼图案,还可以发挥想象将拼出的图案巧妙地组合成美丽的图画。在一系列操作活动中,学生的“学”融于游戏和活动,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这样既使学生学得轻松,又培养了他们的多种能力。
四、生活性作业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我们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在考虑教学内容的同时要尽可能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知识的生活原型,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这种来自于生活实践的数学作业,能让学生很好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无处不在”,能激起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
如: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这个单元的知识就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缺乏对人民币清晰、系统的认识,且如今微信、支付宝等电子支付方式已弱化了人民币的使用率和使用价值,孩子缺乏使用人民币的经验,学习起来会有很大的困难,所以很有必要让孩子在生活中有一些体验,积累生活经验。可以请家长帮孩子准备各种面额的钱币,包括纸币和硬币,真钱、学具钱都可以,也可以剪下数学课本附页中的图片,让孩子学会准确、快速地辨认各种面额的人民币,并能说出辨别的方法;接着家长可以和孩子玩“买东西”的亲子游戏,找一些家里的物品并标出价格,先由家长当售货员,孩子来买,几轮游戏后让孩子学会根据价格在不需要找钱的情况下分别拿出买这些物品需要付的钱。然后家长和孩子交换角色,孩子当售货员,家长来买,家长根据情况适当多给一些钱,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找钱;还可以让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给孩子创造购物的机会,让孩子在实际购物的情境中理解“应付的钱数”、“付出的钱数”、“找回的钱数”、“贵”、“便宜”等概念。通过这一系列的生活实践作业,学生对人民币能获得更加清晰和系统的认识,对人民币的使用更加得心应手;这项作业中同时也渗透了对学生进行不乱花钱、珍惜家长劳动果实的思想教育,实现了知识与育人的统一。
总之,我们教师要不断思考、继续探索,设计适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作业,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和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学得轻松、学得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