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落实学科素养培养浅谈 黄明发
高中语文教学中落实学科素养培养浅谈
◎ 四川省广元中学 黄明发
摘要:伴随着高中新课标、新教材的实施和研究活动的不断深入,如何让学生在丰富的高中语文课堂中培养好学科素养,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提质,已然成为教育界探索的焦点,在一线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也受到广大教师的普遍关注。基于课标要求,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基本需求出发,融合现代教育新思路和新模式,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解决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价值的认知,全面落实语文学科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科素养;培养策略
学科素养是指在学科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基本经验等。基于新课程理念要求,语文教学由单一性的篇章知识讲授向多元化过渡,即语文知识学习与学科素养培养的双向教学模式构建。无疑,新课标下的中学语文要求教师必须从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基本需求出发,融合现代教育新思路和新模式,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解决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价值的认知,全面落实语文学科素养。在此,笔者结合个人课堂教学实践就高中语文教学中落实学科素养培养,谈几点认识。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有效参与教学过程是基础
情境教学能够将课文上的内容生动形象的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对课本中的知识进行理解和学习,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增长学习技能、发展健全人格,无疑是课堂成功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和有效地参与教学过程,从而真正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生的有效参与是基于问题情境展开的。问题情境依托核心内容而确定,探究问题围绕核心内容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而提出。在学生的有效参与解决核心内容中的关键问题,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时,有效参与是为解决关键问题的而设计的,是在学生原有的认知与新的知识产生冲突时发生的,是针对有意义的、值得探究的问题展开的。
情境创设,可以通过在教学开篇创设情境问题,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教学,课后为学生留下情境思考案等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增强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轻松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采用有效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深度探究是保障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关键问题进行深度探究,这是发展学科素养途径。我们常说的深度探究,即是在教学过程中围绕一个重要主题进行持续深入的探究活动。其主题从教学的核心内容中提炼,深度探究的过程是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过程,需要问题的引领,更需要在探究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于是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展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不同的方法,这些方法反映了学生自己的思路,不同的方法引起的讨论和争论,让学生越来越接近正确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科素养得到培养和形成。
从语文学科的学科内容来看,阅读是语文的核心内容之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保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精细化阅读、拓展性阅览;在阅读活动的创设上,教师要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能力,选择恰当的阅读形式以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
三、设计好主问题培养理解能力是关键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教材、文本、学生、课堂以及教师自身等诸多影响课堂行为的因素的有效整合,是教师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实际操作的动态预案。如何让教师的教学设计服务并服从于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需要?本着“文”与“理”结合的宗旨,精选、拓展、整合课程资源,让教学内容在学科与教材之间能够深入浅出。无疑,教学设计中的主问题设计在很大的程度上关系到学生学习的价值,即问题是引导学生思考的源泉。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是教学的重难点内容,教师教学不仅要把握好文本内容的教学,还要针对文本教学价值不断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对文章的分析评判,并提升自身的言语表达能力。
四、做好“双基”迁移能力训练是重点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方式都是让学生进行机械化的阅读、背诵和训练,这导致学生在基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是将自己背诵的语言进行复述,完全没有学生自己对知识的应用,使得整个课堂的教学空洞乏味。新课程实施需要教师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有效适应学生的认知风格,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实践取向,力求将学生带入生活,在积极的体验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力,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首先,兴趣是迁移能力的根本。在实际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针对课本教学选取符合学生年龄段的内容,更需要巧妙地利用文本的教学价值,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表演欲望,让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进行展示,这样既可以让学生通过自由表达了解文本语言的精妙之处,还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应用能力和材料剖析能力。
其次,学本化练习是迁移能力重点。学习的目的是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一个任务群单元后,要选择性地布置一些训练题,帮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形成自动化的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课堂学习中,学生会出现一些错误,改错的同时会带来进步。“错误”也可成为学习的一种资源,利用“错误”资源有助于防止负迁移,深化知识的掌握,促进正迁移的发生。最终通过通过对迁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并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五、使用好课堂评价促进可持续学习是动力
教学是科学,教师评价是艺术。教育学告知我们,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评价是促进学生持续性学习的重要手段,是课堂推进育人的重要抓手。语文教学,要强化师生互动,优化课堂评价,关注学生在知识接受与生成过程中的过程性表现,通过学习评价将教学过程变得开放、灵活,让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展示,唤醒学生的综合思维,最终推动学生思维向深层次发展。
伴随着高中新课标、新教材的实施和研究活动的不断深入,如何让学生在丰富的高中语文课堂中培养好学科素养,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提质,已然成为教育界探索的焦点,在一线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也受到广大教师的普遍关注。经验告知我们任重而道远,只有在课前做到积极的教学设计准备,在课堂的教学当中科学发挥,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授学生真正有用的学本内容,注重知识后面的一些能力迁移和学科素养培养,才能够达到课标要求的教学目的,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①王海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及培育路径》,2017年《现代中小学教育 》第1期;
②杨帆《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原因、相互联系及落实路径》, 2018年《语文教学与研究》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