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体验 程祖英
初中语文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体验
◎ 贵州省平塘县通州中学 程祖英
《语文课程标准》(七至九年级)中作出这样的表述:“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由此,我认为,初中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
首先,学生的阅读体验,是学生阅读个性化的表现。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应该以真正“读者”的地位,独立自主地阅读。这一阅读过程应是主动的、积极的思维过程和情感活动。通过阅读活动,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并结合自身的情感,态度及现有的价值观、人生观,从而形成学生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即是他们对文体独到的见解。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参考书对教材的评价,然后向学生讲授,灌输,这能使学生快速理解作品。但是我认为,这样做。“来得快,去得更快”因为学生是被动地接受,没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对语言的感悟,所以学生自然忘记得快。这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往往会扼杀学生对语文的悟性,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对文学的倦怠。
其次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独特体验,也是对学生的尊重和鼓励,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在新的教育变革中,提倡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不仅要关心学生,而且要尊重学生,这是和谐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及个人人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独特体验就是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承认他在学习中所取得的成绩,也就是对学生鼓励。当得到鼓励后,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因此,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不仅如此,而且还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因为大家都要争着汇报自己的阅读感受来表现自己,来获得教师和同学承认,这样一来,整个课堂就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如我在上七年级上册《散步》一课时,让学生在阅读后谈谈自己的阅读体验。一时间,教室里热闹起来,有的从课堂的主旨,即尊老爱幼方面谈;有的从自然环境的描写谈初春田野美丽;有的从语言特色上面谈句式的灵活运用;有的谈文中所体现出来的浓浓的亲情等。同学们争相发言,当获得肯定后,兴趣大增。整堂课既轻快愉快,又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了体验。
再次,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体验也是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传统的教育是教师讲解,学生接受的“传递——接受”式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就顾及不到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了,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的机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应是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要让学生独立地去学,去思考,所谓“受人以鱼”不如“受人以渔”就是要让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方式主要体现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方面。语文教师在上课时,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得让学生有独立的空间,这就形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特征,这是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同时,有了独特的阅读体验,学生之间自然就有了不同的观点,这就得使他们不得不去合作和探究了,因为只有合作,探究,才能检验出真理。如我在上《邓稼先》一文时,有的学生提出来“租借”一词的用法,它只是“租”和“借”,而不是“要”他总要归还的,立刻就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后来他们在理解时代背景并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终于达成了一致意见认为“租借”实质是帝国主义对中国领土的强占。这一过程就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也是在改变学习方式,这是与新时期教育改革是相一致的。
总之,培养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不仅可以使教师摆脱繁锁的课堂讲解,而且能把学生从传统的课堂中解放出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养成终身受益的学习习惯。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体验,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教师应该做,而且必须做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