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和应对策略 许善成

            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和应对策略

                      ◎    江苏省江都市嘶马中学    许善成

    摘  要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师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使之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应对策略:课前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 课上要创建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课后设计有效的课堂作业.

    关键词语文教学;有效性;应对策略 

    教育部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贯彻着一条非常清晰的教育改革思路,即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由此观之,课堂、教师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而“教学”,则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他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有效教学。

    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使之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简单地说“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可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一、课前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

    教学目标是教师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 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教师首先要刻苦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 上好一堂语文课,大致需要:吃透教材、精心设计、灵活操作、突出重点、追求实效。其中,吃透教材是前提,是根基。根深则叶茂。最后根据新课标要求确定教学目标,认定教学重点、难点。这样写出来的教学目标才能具体,有实质性的内容,才不会出现大而空情况。这样制定的教学目标才是最有效的。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课文的内容很多,课时的目标有时也不止一个,我们要分清主次,合理取舍。因为面面俱到其实是面面不到,是“蜻蜓点水”、“水过地皮湿”,要勇于放弃。同样的,有的文章虽然短,但根据现实需要,我们也可以把它延伸到三四个课时中去处理,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拓展课堂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当目标明确了,重点突出了,教学效率自然就高了。

    二、课上要创建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此,要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就要求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评价一节语文课的教学是否有效,有没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关键。许多卓有成效的语文老师之所以取得教学的高效率,其诀窍之一就是正确运用民主原则。在课堂上给学生自由,充分发挥自己学习语文的兴趣。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不仅班级管理依靠民主,讨论问题发扬民主,就连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和学生共同商量。这种民主不知不觉将教师的意愿化作了学生的意愿,给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效率。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具体表现为:

    (一) 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是植根于爱的。”民主的课堂教学就是充满爱心、尊重个性、体现平等的教学。在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和学生不仅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促进者与被促进者也是平等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真诚地关爱、鼓励学生,就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就会架起教师与学生之间友谊的桥梁,师生之间的情感就会相融,心灵就会相通。这样,师生之间不仅可以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关系,而且可以开创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树立平等、民主的教学理念之后,学生才会获得与教师进行交流与沟通的机会,才会获得发言权,才会得到主动发展、自主发展的权利,也才会有智慧火花的闪现,师生之间也才会建立起和谐的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陶行知的这句名言道出了民主的课堂氛围与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学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才会感到自己受到了教师的尊重与重视;只有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才会有学习的安全感。

    (二)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在课堂中树立新型学生观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的。他突破了单一量化的智能观及人类认知的一元化论点,反对一般标准化的测验和智商模式只依赖语文和数理的能力来窄化人类智能的测量。尽管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还处在激烈的争论中,没有形成定论,但它给予教师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学生,从多种角度来看待学生。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一位学生都拥有独特的智能结构,各类智能的强弱不尽相同。它们在不同的人身上以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进行组合,从而使每个人的智能都独具特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运用多元智能理论,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闪光点,树立全新的学生观。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树立这样的新学生观:(1)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是有差异的人。一个学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立的人格特点和价值,不能幻想以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千差万别的学生。(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师不能简单地以自己的认识、想法和观念来看待学生,不能用自己的情感来代替学生的情感,必须研究学生现有的认识、思想、情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3)人人都能成功。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一个人都有独具特色的智能,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类型,课堂中的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可塑性。

    (三) 要重视“鲇鱼效应”,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在群体心理学中,人们把个别充满活力并具有竞争力的人加入群体中,从而使群体内部发生紧张,惰性加以改变,使整个群体充满活力的现象,称为“鲇鱼效应”。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培养、利用这样活跃的“鲇鱼”,带动全班学生主动“索饵”,以活跃课堂气氛,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充满生机。课堂教学中冷不丁“插嘴”、“提问”、“接话茬”的学生或主动打破沉默回答问题的学生,不少都是活跃在课堂中的“鲇鱼”,他们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能够激发其他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三、课后设计有效的课堂作业

    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怎样,老师教的怎样,到底效果如何,要通过课堂作业来检验。作业布置要注意适量、分层、创新。

    首先,作业要适量。作业要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来完成,作业时间太多,会让作业的质量大打折扣。有的学生害怕作业完不成会占用自己休息和玩耍的时间,必然马马虎虎地提速,久之会让学生养成一种做事浮燥的习惯,不利于培养学生踏实、认真、刻苦钻研、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其次,作业要分层。作业设计要考虑到学生不同的基础,个别差异。可适当布置一些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作业。这样让优等生吃好,让中等生吃饱,让学困生够吃。日久天长,学生逐渐找到自信,找到自我,会在不断的作业升档中找到学习的快乐,找到自信的源泉。

    再次,作业要注重创新。作业设计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启发。我们知道在事物的变化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内因。如能在作做业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推动着意识活动的正确运行,能意识到哪些东西是陈旧的,哪些东西是新颖的,从而启发着新的创造,那么教学的有效性就达到了。

    总之,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远不止上面提到的策略。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教师要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到自己和孩子们一起走进文本,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

    只要我们每节课都关注教学效果,久而久之学习习惯养成了,教学自然会得心应手。备课时经常问问自己:这样教可行吗?这样教有效吗?学生喜欢这样教吗?学生喜欢这样学吗?学生喜欢这样听吗?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老师也成长了自己,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师生均得到了健康和谐的发展。

    点击次数:188  发布日期:2022/10/30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