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顾晓华:利用生活与哲学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利用生活与哲学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 江苏省泰兴市第四高级中学横垛分校 顾晓华
    内容摘要:高中生活与哲学课是一门融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在教学 实践中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以学生为主题,师生互动;创建合适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多种方式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多种方式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创新思维 以学生为主体 创建情境 多种教学方式
    高中生活与哲学课是一门融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利用生活与哲学课程的特殊性可以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发挥独到的作用,由于生活与哲学课的实践性强,因此可以和其它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相得益彰。如何利用好生活与哲学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每位高中政治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老师的讲,以老师讲为主,留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比较少,结果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差,哲学原理本身枯燥晦涩,老师死板地说教,会让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更不用说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了,生活与哲学课程更加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掌握一定基础知识点的前提条件下,实现学生自主探究,亲自实践,这样方便他们理解,从而在动手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例如老师在讲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时,如果只靠老师讲解,然后教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很难记忆。这时老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前事先准备好不同种类的苹果,先设问苹果是什么味道,是不是都是甜的?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品尝不同品种的苹果,总结出不同种类的口味不同,不是每个苹果都是甜的,有甜的,有酸的,也有既甜又酸的,还有等等各种味道。再次设问,如果不通过品尝会不会知道苹果的味道呢?然后引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一原理。接着在介绍实践是认识的动力时,还是用吃苹果的例子,设问不同的苹果放在眼前,想知道哪种苹果的味道最好吗?那就得品尝,品尝一种实践,它推动了学生对不同苹果味道的认识,把这个事例换成哲学原理就是“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第三点“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的分析还是采用吃苹果这一例子,吃的目的就是想知道苹果的味道。最后一点“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学生通过品尝苹果检验自己以前的认识:是不是每个苹果都是甜的。通过学生实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晦涩难懂的哲学原理生活化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开放了,方法自然就活了,创新性思维自然得到了培养。
    二、创建合适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生活与哲学课授课过程中如果只是一味的照本宣科,书上怎么说老师就怎么讲,这样不但学生感到乏味,老师在长期教学活动中也感到内容毫无新意。在生活与哲学课上老师要针对具体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这样不但有利于老师的教学,而且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例如讲人生价值相关知识点时老师如果只是照本宣科,自己都会觉得在空洞地说教一些自己都不愿听的大道理,会昏昏欲睡,更别提学生了。我认为在讲述人生价值相关知识点时,就可以创设情境:暑假的一天,天气特别炎热,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上来没空余的座位,坐在座位上很疲惫的你该怎么办?学生们都说:毋庸置疑主动站起让位。老师设问:你们这样做是出于什么?学生说:本能,人都有老的时候。老师引导,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让座事虽小,但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价值观。接着老师引出相关知识点:人生价值的内涵:价值观选择与判断的标准:人生价值如何实现。通过问题情境的创建,更加有利加深学生对人生价值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创新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多种方式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以往老师在生活与哲学课堂上往往是“老师讲,学生看”、“学生练、老师看”,把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置之不顾,更不用说学生动手、动脑了,何谈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与归宿”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由于我所带的是农村的学生,让他们走到田间与农民朋友交流,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规律,结合课本所学知识,让他们也参与耕种,仔细观察,这样可以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告诉他们学习知识的目的就在于运用。接着老师引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与归宿”。通过使用多种教学方式参与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学习感受,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验认知与创新的快乐,通过教学方式的变化最大限度的拓展学生的想象力,从使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得到培养。
    四、多种方式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古语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要想在生活与哲学课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必须让学生走到集体中去,在集体中学习,这样学生之间既能形成相互帮助的良好品质,又能形成相互竞争的氛围。在讲解“实践的特征:客观实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时,结合辩证思维“联系”的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强调突出人的社会性,从而引出实践的第三特征:社会历史性。这样学生既学到了课本知识,又懂得了合作的重要性,对他们将来就业都有好处的。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单个同学的学习效果远远赶不上小组成员的学习效果,其创新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同样如此。
    在生活与哲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现代教学观念为指导,运用实践与书本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点击次数:113  发布日期:2013/12/10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