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观 翁明星
刍议“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观
◎ 江苏省常州市第八中学 翁明星
时下议论起课堂教学,说得较多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落后的教学观念与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聚焦这种矛盾与冲突,实际上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一、 “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观
要求有“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课堂教学中任何一种教学行为都是受一定教学理念的支配与控制,而人们也总是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去开展教学活动并达到预期目的。环顾今天的课堂教学,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学生、教师、教材及学习环境这四个要素。在这四要素中,教师与学生双方以教材和学习环境为载体而构成了特定的教学活动。很显然,这里作为主体要素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它左右着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但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人们总是过分凸显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堂上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变成了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给,你收;师生双边活动成为教师单边活动。这时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本”的理念在付诸教学实践。显然这与今天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是不相吻的。要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师眼里,首先要有学生存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导作用的诠释要复归本意,这正如教育家叶圣陶所说:“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以我们今天新课程理念去解读,就是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发展,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如果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确定做到眼中有学生并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真正做到了课堂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因此,就今天的课堂教学讲,我们还需要从学生这一角度来强调坚持“以人为本”。
二、“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观
要求改变教学过程中只重“师本”的倾向。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师本”化倾向主要表现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教师是权威,学生是“容器”;在教学关系上,教师是“圣人”,学生是“征服者”。这种只有教师,没有学生的课堂教学,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今天,当我们强调课堂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努力改变教学过程中只重“师本”的倾向,并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实践,着重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是教师在教学角色上要实现由传授知识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转变,树立主体意识。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职责在于教书育人,而忽略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如果在课堂上,教师仅仅是向学生传授各种知识,展示各种材料,借助各种手段以达到教学目标,这不是真正意义的教学。真正的教学是要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当学生参与意识在教师的各种教育的影响下被唤起的时候,就会产生出主动学习的需要,从而引起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学习内容及学习环境之间的共振与交互作用,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才能逐步培养起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习惯,进而为学会终身学习打下基础。问题的关键是教师要唤起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意识,从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最终促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必须时刻记住自己在教学中的另一重职责,即: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质疑问难的帮助者、课堂讨论的平等参与者、教学活动的调控者和学生人生的引路人。二是在师生关系上要实现由“师道尊严”向师生民主平等关系的转变,树立情感意识。“师道尊严”作为长期传承的一种教学理念,它告知每一个为师者,在学生面前,无论如何都要保持自己的尊贵与庄严,这样会使学生产生敬畏之心。敬则畏,畏则从,如此为师,便是得道。应该说,这种教学理念在历史上对教育发展、对学生人格培养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从本质上看,“师道尊严”要求学生唯教师言行是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凛然不可侵犯的“圣人”,从而使学生心理对教师产生一种盲崇。这种盲崇反映在课堂教学上,教师是绝对权威,教师的话就是“真理”,学生对教师只能唯唯诺诺,不能有自已的观点和思想,使师生关系形成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其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萌灭。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努力倡导民主、平等的教学关系。有了这种关系,师生之间才能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赖和相互促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从一定意义上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学获得成功的基础。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待每位学生,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洒向全体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确立师生民主平等的关系,营造出一个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从而使每位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能得到有效地发挥。三是在问题探究(课堂提问)上实现由关注个别到关注全体、由重知识评价到知识、品格等多方面评价的转变,树立全面、客观、公正的意识。问题探究(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使用最多也最常见的一种教学现象,它看似平常,如何有效地运用,恰恰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否贯穿了“以生为本”的理念。在问题探究(提问)中,一般来说,教师都希望学生要用清晰的语言、响亮的声音来表达,如果所答内容与课本上的知识又相当吻合,那么,我们的教师就会对问答者投去赞许的目光并给予较高的评价。在这里,教师所关注的是课本知识内容是否被完整地表达出来,并在多大程度上已为学生所接受,而忽略了其间所包含的情感、态度、能力与价值观的变化。同时在划一的教学中,教师的主要精力是用在让教室里的所有人集中倾听某一位学生的发言,而对大多数没有机会参与课堂提问活动或对“哪些慢慢思考问题或用不明确的语言描述内容进行思考的学生,往往被贴上‘理解迟缓’、‘发言不积极’的标签被撇在一边”,这就极大地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诚然,教师都希望每位学生能养成相同的技能,获得同样的能力,但是我们又必须敏锐地回答这样一个事实,即并非所有的学生都以相同的方式来学习和发展他们的才能。可见,评价学生对问题探究的质量(所提问的质量),仅仅根据其回答的知识内容、声音响亮程度等外显因素作为标准,是不足取的。有时过于清晰的回答,过于确定的标准内容反而容易使学生变成一种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为,而不确定的思考和行为在创造性的思维和表现中更能发挥威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当教师在倾听学生回答问题时,不但听其发言内容,还要关注学生在问答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情感变化,一种能力提高和对问题有自己独到见解时所流露出来的一种成就感、自豪感。这时教师对学生答问质量的评价就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层面上,而应该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同时,教师在倾听学生发言时,也要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的倾听程度及思考程度,当学生在问答过程中出现相异观点时,教师可适时地向大家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来诱发学习,形成学生在课堂上回答、思考问题时一种相互烘托的“交响乐团”,然后通过小组交流、师生互评和生生互评等多种活动形式,使学习更丰富,让学生对问题的体验更深刻。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问题探究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消极和被评价的地位这种状况。
总之,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当我们的思维触及“人本”问题时,实际上要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教师仅仅实现以上三个方面的转变显然是不够的,但不管怎样,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心里必须有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