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 张和平 吴 敏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

    ◎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大龙镇小学校    张和平  吴 敏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生活、心理、家庭教育等各种问题,分析存在的原因,寻找相应的对策势在必行。多管齐下,政府加大投入,改善农村教育环境,加强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力度,完善联动机制,共同关注、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教育;现状 ;对策

    随着祖国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进城市务工。他们为了一家人能更好的生活,经济更富裕,只好忍心抛下孩子,把孩子交给他人照管,于是便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他们的教育成了一个社会问题,这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也引起了众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担忧。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1.生活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幼儿居多,很小就离开父母,由祖辈或亲戚照顾、监护,有的甚至对父母的印象都很模糊。隔代教育的溺爱,造成部分留守儿童在家不听爷爷奶奶的话,生活上挑三拣四,嫌祖父母煮的饭菜不好吃,把零食当主食。有的更是经常不按时吃饭,造成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受到很大伤害,健康得不到保证。我校一次升旗仪式举行下来,有时就晕倒四、五人。经了解,这几个学生都是留守儿童,没吃早饭就去上学,血糖低而造成的。由于祖辈的过分迁就、溺爱,养成了孩子懒惰的性格,个人卫生也不讲究,穿戴不整洁,特别是一到夏天,教室里臭烘烘的。

    2.心理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大多是祖(外祖)父母,他们年事已高、身体不好、文化素质较低,祖孙存在很大的代沟,思想观念差异极大,无法沟通,只有放任自流,根本不注重孩子品德的培养、习惯的养成。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会引发许多心理问题,如紧张、焦虑、暴躁、厌学、猜疑、缺乏自信等。

    3.家庭教育现状

    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祖父母的思想僵化落后,无法跟进当前社会的发展,因此在生活中常常与孩子发生分歧,造成孩子根本不服祖父母的管教,造成祖父母只负责吃、穿,其他教育方面则无能为力,甚至不听话时用金钱去哄他们。另一方面,留守儿童的父母为了弥补自己对孩子的亏欠,平时沟通也比较少,也采用物质、金钱进行补偿。现在很多农村小学生、初中生都有手机了,留守儿童尤为突出,表面是便于与父母联系,实际上是为了玩游戏,上网聊天等,为他们不良行为的形成制造了温床。他们的年龄基本上偏小,明辨是非能力差,导致他们的行为出现偏差。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应对策略

    (一)政府加大投入,改善农村教育环境

    1.推行留守儿童寄宿制。实施寄宿制,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管力度,它是时代的呼唤,家长的期盼,社会的需要。政府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在镇所在地(现在拆乡并镇,有的孩子上学要步行很远,乘车又不安全)有必要扩建一所中小学寄宿制学校,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让他们学习和安全得到保障,同时也帮助留守儿童的父母解决了“后顾之忧”。

    2.优化师资配置。一是要配齐配足师资队伍,农村很多教师成了万金油,哪个岗位差人就到哪个岗位,造成专业不对口,不能充分发挥老师的特长;二是要让优秀教师留得住;三是要解决农村教师老龄化问题,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

    3.改善农村教师待遇。 政府政策已经在大力往农村教育倾斜:专门的乡村教师生活补贴,根据农村一类、二类、三类学校以不同的津贴补贴。新修了教师周转房,改善了农村教师的住房问题等。但是还是有很多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结构极不稳定,很多优秀、年轻教师不断离开农村学校。因此政府还要出台更多优惠政策,让更多优秀的师范毕业生愿意回到基层,回到家乡,为农村,为家乡的教育发展出一份力。

    4.借力乡村振兴。我国在2020年全部脱贫,为了巩团脱贫成果,中央大力投人资金,实行乡村振兴。这是一项惠民政策,应该常抓不懈,落到实处。这项政策既能解决很大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又能发展农村经济。农民们可以不再外出打工,在自己的家门口就可以打工挣钱。这样可以减少留守儿童,解决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

    (二)多举措,加强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力度

    1、建立心理咨询室。学校成立心理咨询室,由专业心理辅导老师“坐诊”,固定开放时间,留守儿童的疑惑、心里话等都可以向老师倾诉,这样他们的所有烦恼都有地方倾诉的地方、对象。心理老师为他们解惑,给予关爱,领引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成长档案,随时跟踪他们的成长历程,遇到问题及时疏导,让他们在成长的路上有心理支柱。

    2、成立亲情室。 安装几部可视电话,这些孩子定期通过视频与父母通话,沟通亲情,让他们感受到父爱母爱就在身边。同时也让家长了解孩子成长历程,了解他们在家、在校的情况,从而让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路上不缺席父爱母爱。

    3、一对一帮扶,建立关爱机制。留守儿童的成长少了父爱母爱,作为学校和教师,应承担起他们父母教育责任,对这特殊群体比其他孩子要更多地对关注他们,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变化。因此建立关爱机制,每班的任课老师固定几个留守儿童的帮扶对象,定期、实时进行帮扶教育,时刻了解这些孩子的动态,及时解决存在的心理、学习、生活上的问题,让他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4、完善家长学校。组建留守儿童家长群,成立留守儿童网络家长学校。由学校安排专人定期通过线上课堂对家长进行种各培训,让家长们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路上的作用,同时教给他们家庭教育的方法等。也要让家长转变观念,提高家长的自身文化素养,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与孩子沟通,让孩子愿意与父母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

    (三)完善联动机制,共同关注留守儿童

    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形成合力,建立联动机制,共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成长。

    1.村委成立管护网。村委要加大力度,做好农民工的坚实后盾,让每个留守儿童有人关注,不遗漏一人,不让一个孩子的成长掉队,让他们在家里也能感受到温暖。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相互沟通、及时了解,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遇到问题同心协力,共同面对,共同解决,形成留守儿童的强有力的保护链,让他们健康成长。

    2.打造好乡村少年宫。由于留守儿童的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无人监管,村委可以建立一支专门为留守儿童服务的志愿者队伍,在村委成立乡村少宫。让这些志愿者在寒暑假、双体日为留守儿童定期、定点服务,辅导、监督他们完成作业。同时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发挥他们的特长,丰富他们的假期生活,让他们在假期中不再感到孤单。

    3.加强农村文化环境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拨出专项经费,创建图书馆及体育活动场地。(其实很多村委已经建立了,但没有专人管理,没落到实处,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加大乡村文化的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整治周边不良的环境影响,让留守儿童在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中成长。


    点击次数:64  发布日期:2022/10/30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