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如何减负增效 谢树夏
“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如何减负增效
◎ 广西贵港市平南县平南街道第二中学 谢树夏
摘要:教育的目标和价值是通过课程体现出来的,所以,课程毫无疑问地处在教育的核心地位。一直以来,初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都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当前各种极端事件的曝光,更是将初中学生的课业负担问题推到了不得不善加解决的地步。而“双减”政策的关键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增强教学效率。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经验,从分析当前学生课业负担的现状入手,提出“双减”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探讨在“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的减负增效的策略。
关键词:“双减”背景;初中物理;减负增效
近几年,有关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压力导致学生厌学、逃学甚至更加严重的后果的恶性事件屡见不鲜。这就使得初中学生的课业负担成了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就目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而言,在国务院的“双减”政策提高义务教育的教学效率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因此研究“减负增效”的方法和思路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一、中学生的课业负担现状分析
初中学生的负担太重了。究其原因,既有社会的问题,也有体制和评价机制的问题,还有升学压力和考试的问题等等。当前,初中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主要有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业负担过重。“看过不如做过,做过不如做多”“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等观念深深地植入了一些初中教师的脑中,被奉为教学法宝。这样所谓的题海战术大大挤压了学生的课余休息时间,影响了他们正常的活动,导致学生长期处于一种睡眠不足的疲劳状态。这样的状态之下,学生上课也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课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学习成绩自然无法提高。如此便出现了越是题海战术,越是疲惫乃至厌烦,越来越学不好的恶性循环。
2、心理负担重。一些学生不喜欢学习甚至是厌学,停课的接受能力也较差,于是,定时定量的作业就逐渐成了他们心中的一种沉重负担。如此,过重的课业压力不但妨碍了学生在学业上的渐进提高,更会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这是初中学生学业负担过于繁重的一个突出表现。
二、“双减”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物理教学的首要任务,特别是在初中学生刚涉足物理学科的情况下,为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智力能和谐发展,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初中物理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在物理教学中,是否有意识地注意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关系极大。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能力和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视为同样重要的教学任务来完成。
1、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初中物理课是学生学习物理学科的启蒙课,学生对物理课感到“好奇”,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同学们由于学习方法不正确,抽象思维能力差,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理解不透彻。在整个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过程中越学畏难情绪越大,不少学生因此而逐渐掉队,有的学生甚至放弃学习物理知识。为改变学生的这种不良现象,根据物理教学的特点,必须从加强实验教学中入手,在实验教学中,教师的演示实验对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教学时,要使学生了解实验原理,了解实验装置及结构,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步骤,教会学生正确观察物理实验的一般方法,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强,对实验的兴趣特别浓,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指导学生认真进行观察,告诉学生观察什么?如何观察?明确观察目的。例如:做“发声体的振动”实验时,首先,将悬挂着的泡沫塑料小球接触不发声的音叉,看到小球并不跳动,然后用小木锤将音叉敲响,再使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接触音叉,这时泡沫塑料小球将随着音叉的振动而跳动,且随着音叉声音的消失而停止跳动。通过前后实验对比,引导学生思考泡沫塑料小球为什么跳动?在什么情况下跳动?尽管这时学生没有直接看出音叉振动,但可以从泡沫塑料小球的跳动推想出发声音叉股在振动。分析这种现象的本质,可得到物体发声的条件: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利用这种对比观察,可以给学生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使学生意识到实验不仅仅是“好玩”,实验是研究物理现象的重要方法,观察实验是培养自己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重要途径。
2、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方法,是人们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物理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创造条件,做好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外实验。同时尽可能选用学生所熟悉的、简单的、常见的材料做物理实验,能使学生富有亲切感、新奇感、熟知感,重视学生的小制作、小发明,赞扬他们的创造、创新的思路和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多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或者和其他同学合作设计、动手做课外小实验。平时对他们的小制作、小发明多加以鼓励和赞扬,课外小实验自由度大,学生可以依照自己的意志改变条件,控制实验的进程,深刻感知实验现象。通过课外小实验还能养成学生观察的习惯,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掌握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自制教具天地广阔,大有可为。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设法控制模拟物理现象,排除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课堂是允许学生犯错的地方,实验课上,学生要大胆设想,大胆实验,细致观察,深入思考,实事求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初中学生由于受知识水平的限制,观察到的现象往往是表面的、片面的感性认识,要上升为理性认识,还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过程,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进行这个认识的“飞跃”,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多向学生提出带启发必的问题,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分析、概括、推理,以提高认识。例如:教师在做“阿基米德定律”演示实验前,可先向学生提问“木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浮在水面上?铁块为什么放在水里总是下沉?”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解释肯定会各种各样的。对学生的解释,教师暂不肯定也不否定。此时教师演示阿基米德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装置中当物体放入溢水杯后,弹簧秤示数变小,水从溢水杯中溢出,流入小桶的物理现象。根据观察到的物理现象,教师要认真讲解,使学生理解弹簧秤示数变小是因为物体受到了浮力的原因,同时水从溢水杯中溢出流入小桶中。然后可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一个浸在水中的物体它受到浮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这时学生进行一些议论,在议论中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到:浮力的大小跟排开的水有关。教师在这时再用弹簧秤称出小桶中的水重。得出结论: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开的水重。结论得出后,引导学生将上述结论解释课前提出的问题。再让学生进行议论和思考,自己来纠正认识上不确切、不完整的地方。在学生对浮力的一定认识后,再引导学生将上述实验结论推广到酒精、盐水以至水银等其它液体和一切流体(包括气体)。最后得出阿基米德定律的一般表述: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经过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分析、概括、推理,抓住事物的共同属性,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培养并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的减负增效的策略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初中物理教师首先要放低姿态,融入学生中去,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比如,教师可以主动地关爱学生,经常换位进行思考,了解学生的情感和思想,尽力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从而得以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之中完成教学任务,改善教学效果。
2、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果。如何充分地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为学生提供负担合理而又信息量充足的课程内容,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是当前每一位教师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就初中物理教学而言,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大大丰富我们的物理课堂,充实教学内容,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效果。但必须指出的是,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而放弃自身对于提高教学效果的努力。
3、优化课堂练习,达到减负增效效果。即便课业压力有明显的负面效应,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彻底否定课堂练习的巨大作用。适量而又有针对性的练习对教学效果具有很好的巩固作用,同时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针对性。此外,多设计一些实践性的练习,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知识,并使自身对于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得以提升,从而达到减负增效效果。
总之,面临当前中学生课业压力普遍过重的现状,我们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通过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和优化练习等几大方面的努力,逐渐为学生减轻学习负担,同时改进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廖伯琴.新课程评价改革的重点和面临的问题[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吴志宏.初中物理教学“减负增效”之我见[J].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2011(8).
[3]毕传新.建立良好学习氛围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