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的培养 郑 森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的培养
◎ 广西贵港市平南县大鹏镇中心小学花龙教学点 郑森
摘要: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参与到课程的整合之中,关键在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对教学活动各要素的正确认识,以及教育者自身素质的提高。本文从利用多媒体构建一个生动的情景,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浓厚的学习兴趣;利用信息技术让数学课的内容立体化,贴近生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发展,构建探索平台;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当前,信息技术探讨了“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却没有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信息技术是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参与到课程的整合之中,虽然是一种辅助手段,不可能代替课程、教师的角色,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对教学活动各要素的正确认识,以及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起着很大的作用。 因此我们要从理解新课程标准着手,发挥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改革中的作用与地位,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激发主观能动性,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利用多媒体构建一个生动的情景,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小学生进行求知活动和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会更加以他们的兴趣来左右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现代信息技术能设计以趣味图形、图像、动画、数字、符号等相互配合,辅以精炼的文字说明和动听的音乐,为学生创设直观生动、形象逼真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便于学生吸收、转化。因此,在教学时,要尽可能利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时,利用多媒体影像来引入新课,生动形象的小猪、小猫、小狗去参加数学比赛,小猴出了这样一道题:比较下面三个数的大小:1.2;1.200;1.200000。小猪第一个回答:“第三个数是最大”,小狗说:“不对,应是第一个数是最大”。小猫想了想说:“你们都说错了,这三个数一样大"。我不失时机地说:“同学们,请你们做小老师,究竟谁说的对呢?”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带着浓厚的兴趣步入对新知识的探索。这样的教学,突破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通过生动有趣、学生喜爱的画面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二、利用信息技术让数学课的内容立体化,贴近生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充实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解决了教学中信息量不足,教学内容抽象、枯燥等问题,使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立体化,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真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的学习需求。”教学要努力提供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情境和材料,数学要贴近生活,由于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场所是课堂,教学中所提供的实际情境或材料多数是相对真实生活情景的一种模拟。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的情境,对文字、图形、动画、声音等信息的处理,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变快为慢,折小为大,换远为近,界面生动、形象,能把学生从课堂带入他们熟悉的生活,又能把学生从生活引入数学的乐园,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通过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教学情境,从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提取数学信息,理解、热爱、应用数学,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发展,构建探索平台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时常习惯于运用“我演示--你练习--跟我学”教学模式来开展我们的教学课堂,当然,我也并不是要将这种模式说得一无是处,至少它也还是有些益处的:相对来说,这是一种比较节省时间的策略,教师讲得轻松,学生接受得也快,而且学生授受程度比较均衡。但是长此以往,学生只会习惯于听、看老师的讲解与演示,然后照搬照抄,没有自己的思考,因此对于学生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如何从这个模式转变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呢?
首先教师是转变观念,大胆放手。许多教师总担心学生这个不会那个不会,要把知识、技巧讲得十分精确到位。其实学生内心深处不同意你的做法,一来,讲太多他们记不住,二则有些东西他们早会了,觉得你太啰嗦,三是都让你讲了,一些原本想表现自己才干的同学全然没了兴趣。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也要注意自主学习形式的多样性,可以自主尝试、探索,也可以带着问题自学课本教材,还可以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其次,课前要精心预设,防止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有放无收的过程。虽然学生愿学、乐学,但毕竟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元认知水平是较低的,他们一边是学习热情高涨,另一边却是对自身学习的控制能力弱。
我们提倡自主学习,归根结底是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它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品质。现代社会瞬息万变,势必要求每个社会成员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身,拥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能与时俱进,争做时代的弄潮儿。由此我们必须在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中开展自主学习。
四、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1世纪的人类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中小学生面对的信息量猛增,信息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大大改变,如何在浩如烟海、漫无边际的信息中获取所需的有用信息,如何对有用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处理,如何利用现代信息工具进行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等,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因此,认真研究、思考学生的信息素质,并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是信息时代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所以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是中小学生信息素质培养和提高的关键。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各类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故障,对此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排障能力,方可有效保障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教师如果面对故障束手无策,只会脱离课堂另请高明,让专业技术人员闯进课堂来处理,那么,将会降低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要力争对现代教育技术驾轻就熟,力争在新技术媒体环境下优化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一是优化教学活动的构成要素的关系,以保证教学结构的合理和正常功能的发挥;二是优化教学活动的过程,不仅使各要素间的衔接紧凑、自然、反馈顺畅,而且要有足够的灵活性,以便实现教学活动的目的。把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完美地结合起来。
总之,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教师能在现今资源丰富的舞台上多种手段并用、因势诱导,有效调动学习兴趣;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变被动为主动,自主学习、探究,充分发展个性,挖掘潜力,并着力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对教学活动各要素的正确认识,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认识,强化信息意识,开发和利用网上信息为教学服务,创设有利于中小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学习环境,指导、组织他们感知、探索、协作,学会发现、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教师作为终身学习者,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但应用信息技术的探索与研究之路相当漫长,这需要我们在加强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更新观念的同时,要认识到应用信息技术不是也不能取代传统教育技术,而是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实现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技术的整合,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这样,我们所面临的困惑才能解决,信息技术应用的成果才能如传统教育技术所取得的成果一样辉煌!
参考文献:
[1]肖月宁.信息技术能否改革教育――正确认识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期望[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0):15-17.
[2]艾伦,兴乔.电子白板教学的局限性[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2):6-9.
[3]艾伦,徐力,姚玉琴.教学信息与测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