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初中语文教学策略初探 ——以部编版七年级《木兰诗》教学为例 闫 彬 闫 超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初中语文教学策略初探

                         —以部编版七年级《木兰诗》教学为例

                                   ◎  山东省枣庄市第三十九中学   闫彬

                                   ◎  山东省枣庄市实验学校       闫超

    摘要:“教学评一致性”是新课改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理念,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和很强的指导意义。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初中语文教学要依据课程标准,突出教学目标、学习活动与评价要求三者的整体统筹。在教学实践中,创新思路,统筹整体设计,聚焦课标,细化课标,研制教学目标;聚焦学情,统筹整体,设计学习活动;聚焦表现,协调活动,落实评价要求,推动教、学、评的一致,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评一致性;教学策略

    “教学评一致性”是新课改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理念,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和很强的指导意义。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初中语文教学要依据课程标准,突出教学目标、学习活动与评价要求三者的整体统筹。在教学实践中,创新思路,统筹整体设计,聚焦课标,细化课标,研制教学目标;聚焦学情,统筹整体,设计学习活动;聚焦表现,协调活动,落实评价要求,推动教、学、评的一致,构建高效语文课堂。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木兰诗》教学为例,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初中语文教学策略如下:

    一、聚焦课标,细化课标,研制教学目标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初中语文教学要依据新课程标准、课程纲要、单元目标、教材助学系统,确定教学目标。“教”是“学”和“评”的方向,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也是“评”的主体,更是“评”的内容之一。

    如:《木兰诗》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诗歌,这一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选编了四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角度表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而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本课相关的单元目标:其一,继续学习精读,调动起个人的体验与想象来融入作品,字斟句酌,感知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其二,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句段和关键语句,学习做批注。其三,把握文章中的抒情方式,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聚焦课程标准和单元目标,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其一,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体会复沓、排比、夸张、互文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其二,通过分析人物刻画的方法和情节安排的详略,全面理解木兰丰富的人物形象,感受平凡女子的家国情怀。”以上目标之间密切关联,也为学和评的一致性指明了方向,

    二、聚焦学情,统筹整体,设计学习活动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语文教学,要依据教学目标和学情调查,整体统筹,设计学习活动,推进教学目标、学习活动、与评价目标的一致性。“学习活动”是“教”和“评”的核心和着眼点,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习效果“评”的落脚点,而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方式和效果又影响了“教”和“评”的效果。如:设计《木兰诗》的学习活动,要聚焦学情,根据第一教学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体会复沓、排比、夸张、互文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设计本课学习活动一:“自主阅读,找出文中以口语化问答刻画人物心理,以排比描述行为情态,以风趣的比喻总结全诗的句子,录音跟读,反复吟诵,读出刚健明朗的精神,体会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要求:同桌交流,互相补充。”完成第一目标后,在根据第二教学目标,设计学习活动二:“细读课文,勾画出运用互文、复沓、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语句,仿照所给示例结合文本分析修辞的表达效果。要求:先自主反复诵读,再小组互读,最后全班进行朗读展示交流,读出刚健明朗的精神和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通过以上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统筹,突出了教、学、评的一致性。

    三、聚焦表现,协调活动,落实评价要求

    “教学评一致性”实施不仅要求老师对学生学习全过程进行评价,还要求老师耐心听取学生的评价及建议,并根据评价结果找到教学问题,然后在该基础上选择教学方法,必要情况下需要结合学生实际及教学问题创新教学方法,以解决教学问题的同时,发挥“教学评”的作用及价值,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1]。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语文教学,要依据学习活动表现,通过反馈、点拨、释疑等活动,协调推进,落实评价要求。“评”是“教”和“学”的关键点,对教和学效果的“评”贯穿“教”和“学”的全过程,也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关键。根据学生活动一:“自主阅读,找出文中以口语化问答刻画人物心理,以排比描述行为情态,以风趣的比喻总结全诗的句子,录音跟读,反复吟诵,读出刚健明朗的精神,体会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制定了评价量规1如下:

    评价量规1

    评价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读音

    准确

    准确

    有错音

    情感基调

    能把握感情起伏的脉络,注意节奏的变化

    基本把握

    不准确

    技巧方法

    重音、停连运用准确,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构成整体感。

    运用基本恰当

    不会运用

     

    根据设计学习活动二:“细读课文,勾画出运用互文、复沓、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语句,仿照所给示例结合文本分析修辞的表达效果。”制定评价量规2如下:

    评价量规2

    评分标准

    得分所需技能

    高于标准

    1.通过圈点勾画,能够找出所有运用互文、复沓、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语句。

    2.能够抓住几处运用修辞,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符合标准

    1.通过圈点勾画,能分别找出运用互文、复沓、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语句各一例。

    2.能够简要分析每种修辞的表达效果。

    基本符合标准

    通过圈点勾画,能分别找出运用互文、复沓、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语句各一例,并任选一句分析修辞的表达效果。

    不符合标准

    通过圈点勾画,不能准确找出运用互文、复沓、排比、夸张的语句,不能分析其表达效果。

    教学评价本身就是初中语文教学体系组成部分,实施“教学评一致性”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评价效果,让教学评价的教育价值及教学促进作用得到最大化发挥,以最大限度提高教学有效性,并促使老师完善教学体系,促进初中语文教学发展。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实施“教学评一致性”教学理念,能够在充分发挥教学评价作用及价值的同时,完善初中语文教学体系,这对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及教学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2]。教师根据评价量规,做好活动表现的评价、点拨、强化、巩固,再辅助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同时,让学生明白了是否达成学习目标和活动要求,最终实现教学、学习、评价的一致性。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实践中,要基于新教材、新课标,针对新问题,突破难点、深挖重点,充分发挥“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的引领作用,创新思路,统筹整体设计,一要聚焦课标,细化课标,研制教学目标;二要聚焦学情,统筹整体,设计学习活动;三要聚焦表现,协调活动,落实评价要求。推动教、学、评的一致,为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石光善. 浅谈“教学评一致性”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实施[J]. 语文课内外,2021(20):10.

    [2] 隋青. 初中语文实施"教学评一致性"的一些思考[J]. 新课程,2021(17):157.

     


    点击次数:62  发布日期:2022/9/25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