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 刘湘妮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

    ◎      广西贵港市平南县平南街道甘莲小学    刘湘妮

    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进步与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已深入并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科技与教育的相互融合也成为现阶段教育中要思考的重要问题。语文课程作为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不仅为小学阶段学生的知识学习奠定基础,还会对小学阶段学生未来的思想成长造成深远的影响。本文以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为出发点,对其教学实践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实践策略

    现在社会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信息技术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穷的益处和方便。同样,对教育事业而言,信息技术与教育课程的深度融合不仅能为学生的学习带来无穷的乐趣,还可以有效地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提升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小学阶段学生由于身体机能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的原因,以及活泼好动的天性,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精神不集中的现象,同时这也很容易对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造成干扰。将信息技术应用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可以在语文课堂学习中融入绚丽多彩的图片与动感的视频资料,能让小学阶段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课堂学习的乐趣与美好,充分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探索乐趣,增加他们对语文知识的求知欲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其引入到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教学中,不仅能加快课程的教学节奏,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而且还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提升小学阶段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

    有效缓解语文课堂的学习压力。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能有效缓解语文课堂的学习压力。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了较为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将信息技术应用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将会更加有利于小学阶段学生进入语文情境,大大减少小学阶段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过程中产生的枯燥厌倦心理,不断增加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

    充分重视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融入文字讲解、图片展示、音效播放以及FLASH等多种信息技术手段,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机,还能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方面感受产生良性刺激。信息技术的实践运用能让小学阶段的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深刻感知文章的时代背景与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对文章内容的体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从而与文章作者在思想上产生共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在开展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在学习的思维能力,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生的学习成长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画面的讲解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同时可以使内容讲解的形式变得更加灵活,充分激发学生对知识探索、学习的欲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契机,特别是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教学效果尤为显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展示声音、图像或其他信息课件等方式来发挥多媒体功能,将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融入到相应的情境之中,提升学生学习注意力,同时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乐趣,增加学生的好奇心。运用这种趣味性十足的教学方式引导小学阶段学生进行学习,能将寓教于乐的教学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构建实践教学的良好氛围。进行小学语文课堂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提高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充分尊重和支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他们尽可能凭借自己获取的已知信息对未知问题进行探究。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要多举行语文实践探究活动,通过信息技术展示,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深刻的代入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知识的探究活动中,认真思考实践探究中的问题。小学阶段语文探究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实践探究语文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对相应问题展开实践,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所需要的信息,以灵活多样的方式鼓励小学生对探究的语文问题进行相应的总结,发现其中的知识点,进而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为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构建良好的实践教学氛围。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

    课前运用微课自主学习。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重视教学的各个阶段,立足各个阶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重点学习,提升学习质量。预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关键阶段。自主学习的实现是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为保障的。大部分小学生受教师一言堂的影响,对教师过分依赖,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基于此,要想真正地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教师需要采取适宜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引导。微课是有效教学方式的一种,因为微课形象直观,对学生有吸引力。而且,微课中会直接展现明确的学习任务,为学生指出学习方向,同时有利于降低学生自主学习的难度,增强自主学习效果。

    以《美丽的小兴安岭》为例,这节课教学的实施旨在引导学生体验小兴安岭四季美丽的景色,把握物产丰富的特点,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和展现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该内容实现起来较为困难。先在课前预习阶段利用微课辅助学生建立感性认知,有准备地走进课堂。在课前为学生录制了介绍小兴安岭四季美景的视频,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被美丽的景色所吸引,而且通过视觉和听觉的作用,可以发现,作者从春、夏、秋、冬入手,描写了小兴安岭的景色,且每个季节的景色不同,事物也不同。如此,利用微课预习轻松地做好了课堂学习准备,为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课中运用多媒体重点学习。课堂教学始终是教师组织语文教学活动最为关注的阶段。课堂教学实施的首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扎实地掌握新知,提高课堂学习质量。阅读需要学生透过文字语言体验场景,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情感。对于大部分生活经验不足和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的小学生来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是较为困难的。为了突破阅读重难点,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本人尝试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直观的情境,将文本场景展现给学生,驱动学生体验,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场景与文字语言的联系,实现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获取情感共鸣。

    以《四季之美》为例,在日常生活体验过程中,学生早已经历了多个四季,建立了四季的认知,但大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审美意识,没能在生活中感知四季的美。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利用生动的笔触展现了四季之美,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喜爱之情。为了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针对文本中不同季节的特点,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现具体的画面,如在夏天的夜晚,不知名的小虫子在草丛里吟唱,萤火虫在草丛里捉迷藏,一隐一现……如此场景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使学生走进了具体场景,在多种感官的作用下,对美丽的景色给予赞叹,无形中也实现了作者的情感共鸣,理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实现了文本的深刻理解。

    课后运用网络拓展学习。新课改的实施对课后教学给予了重视,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学会拓展教学,将学生引入广阔的学习天地中,在多样的学习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储备,提升学习质量。课堂上学生所学的知识大都是教材中的,但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是有限的。所以在课后我们要利用适宜的方式引导学生搜集、学习其他的信息,实现拓展学习。

    比如,在组织了《军神》教学之后,大部分学生还意犹未尽,想要更多地了解刘伯承将军的事迹。于是,我设计了课后作业:利用网络渠道,搜集与刘伯承将军有关的故事,结合教材文本内容,写出200字左右的文章,对刘伯承将军进行描述,说明刘伯承将军是当之无愧的“军神”。如此利用网络渠道,不仅使学生获取了搜集信息的权利,锻炼了信息搜集能力,开阔了视野,同时也实现了读写结合,便于提升读写能力。

    总之,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堂是一个具有启发小学阶段学生思维的课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明确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围绕学生展开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同时一定要强化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质量,密切关注小学阶段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深度融合,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加深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实现小学阶段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璐岩.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的融合---以《丝绸之路》教学实践为例[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8(4):32.

    [2]赵元强.如何做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J].华夏教师,2018(7):59.

    [3]陈静怡.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7.

     

     


    点击次数:69  发布日期:2022/8/27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