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岚秦:幸福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幸福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 四川省阆中市垭口乡中心学校 曾岚秦
摘要:幸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幸福教育是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当前的教育正日新月异,而“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需要创新,如何创新已成为众多教育者探讨的话题。幸福教育需要幸福的环境,幸福的环境造就幸福教育,幸福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幸福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创新能力在幸福的环境中生成。
关键词:幸福 教育 创新
(一) 幸福环境造就幸福教育
那什么是幸福呢?
幸福是一种不懈追求。英国伟大的诗人威廉.考伯说,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我们目标的追求之中。如果一个人没有对幸福的渴求,没有对幸福失志不移地追求,人生就失去了方向,就永远获得不了幸福。
幸福是一种自我感受。一个人是否幸福,完全是自己内心的真切体验。有人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样,我们的生活并非缺少幸福,而是缺少感知。
一个人可以不优秀,也可以不卓越,但不能不幸福。一个人有了幸福,就有了开朗、豁达的坦荡胸怀,就有了自觉、高雅的生活情趣,就有了珍惜生命、善待自己的人生态度,就有了直面挫折,克服一切困难险阻的豪迈和勇气。
学校教育更不能没有幸福,幸福的环境造就幸福的教育。
学校校长没有幸福,就没有浓厚的教育情怀,就没有浓郁的教师情结,就不会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去营造芬芳的校园文化,去创设优美的校园环境,就不会去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条件,为教师的职业幸福铺路搭桥,这样一来就会使教师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精神生活得不到丰富,个人价值得不到彰显,职业幸福得不到享受。没有幸福的校长就没有幸福的教师,没有幸福的校园。
教师没有幸福,就不能体味到教育的本质、领悟到教育的真谛,教育生活便仅是简单、机械的重复,教育工作便缺乏永恒的力量和激情,职业的厌倦和疲惫便会油然而生。教师有了幸福,就会怀揣理想从事教育,就会带着激情衷情教育,就会把全部爱心献给学生,就会创造出充满生命力与温暖的课堂,就会感受到工作过程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奴役,是一种自我实现而不是一种单纯的付出,是一种心灵写诗而不是身心的桎梏。世界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重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如果教师成天愁眉苦脸、萎靡不振、无精打采,传递出去的全是辛苦感、忧郁感、困惑感,而没有幸福感,孩子们便会敬而远之。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孩子们既没有幸福的体验,又没有幸福的意识,更没有幸福的能力,过一种完整的幸福学习生活便无从谈起,为学生未来幸福人生奠基更是一句空话。当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虚无飘渺了。可以这样说,没有幸福的教师,就不可能有幸福的学生,更不可能有幸福的教育。
(二)在幸福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相对论之父爱因斯坦曾于1936年10月15日在美国纪念高等教育300周年的大会上讲过一段令人至今难忘的话。他说,没有个人独创和个人志愿的统一规格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社会。
2005年7月29日,温家宝到医院看望钱学森同志,钱老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江泽民同志曾说过,“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和重要基础与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兴盛,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前,我国已经把“自主创新”提升为国家战略。要实现伟大的战略,就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教育抓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幸福教育中生成。
如何在幸福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 幸福的人格奠定创新的灵魂
没有健全的人格,就没有幸福;没有幸福就谈不上创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并不是所有有这样经历的人都是这样,我们只是凭借这几个案例说明我们要说明的问题。第一个人就是卢刚(1991年11月1日就读于美国爱荷华大学的中国博士留学生卢刚开枪射杀了3位教授和副校长安-柯莱瑞以及一位和卢刚同时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山林华,在枪杀五人之后,卢刚随即当场饮弹自尽的枪击事件)。第二位是马加爵;第三位是韩寒;第四位是某省一所重点中学的一个学生的事情,也是一个真实案例,一个非常优秀的女生,组织能力非常强,很会与人相处,人缘也很好,是全校老师和家长公认的好学生,当时高中毕业时她妈妈是做为优秀毕业生家长在全校做发言的。谁都没有想到,在外人眼里这个优秀的孩子居然跳楼自杀,当这个消息传到学校以后,孩子的任课老师、校长等都非常受打击,都觉得他们的教育很失败。 我们先来回答几个问题:1.我们为什么生孩子?2.做为父母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3.我们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也就是对孩子最重要的教育是什么?或者说教育的核心是什么?4.目前孩子最缺失的教育是什么?
让孩子快乐幸福是每一位父母共同的心愿,但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随着我们的功利心不断的膨胀,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寄托到孩子身上让孩子替你完成;因为你的工作不如意,就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将来要超过你;看到邻居家孩子考上重点高中,你就忙着给孩子报奥数班,看到同事家的孩子考上清华大学,你又开始忙找老师给孩子补习。让孩子失去童年,失去快乐,失去自由,失去健康,最终不堪重压,采取最极端的做法:毁灭自己!等到那时候一切都悔之晚矣!
所以,让孩子幸福快乐,健康成长是我们对孩子的希望,所以考试考得怎么样不重要!让孩子珍爱生命,不仅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样要珍惜别人的生命,所以活着是最美好的事情,不论什么样的事情和生命相比,一切都是“浮云”,健康快乐的活着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健全的人格。 我们最重要的是培养的一个具有健全人格能独自面对社会的人。这应该是底线,是最基本的。然后再根据孩子自身的能力去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
幸福的人格培养,一方面是靠父母的家庭教育,另一方面则是学校教育,孩子一到了学校,就要受到学校环境的熏陶,人格的感染,幸福的人格才能激起孩子的创新意识。
二、 幸福的课堂培养创新思维的习惯
创新思维是创新的源头。要让学生创新,就要从源头抓起,而幸福的课堂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源头,如何造就幸福的课堂呢?
“幸福课堂”是富有活力的,充满智慧动态生成的课堂。是师生和谐、合作共享的课堂。它有着自由的表达和展示,是老师和学生满腔热情全身心的投入。课堂上,学生间思维的碰撞,燃起的火光,将教师心里最幸福的感觉照亮。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最闪亮的课堂瞬间,帮助学生留住课堂上最光彩的表现,使自己成为一个幸福的人,这是作为一个教师自己的需要也是教育的需要。只有当教师心中洋溢着幸福美好的情愫,脸上才会有灿烂的阳光并自然的照亮和温暖学生的心房;只有当教师情绪饱满和内心充实,才会自然的流露出对细节的关注和乐于真诚的分享。学生活跃,思路敏捷,积极主动,师生互动,教师和学生融为一体,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提升,创新的火花才会点燃,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才会逐步形成。
三、 幸福的实践、探究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由过去的单纯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育研究者,倡导教师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教育研究。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早在20世纪六十年代就成功的领导帕夫雷什中学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教育研究。在理论方面,苏霍姆林斯基形成了有关教育研究的系统思想。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工作就其本身的逻辑、哲学基础和创造性质来说,不可能不带有研究的因素”,中小学教师必须进行教育研究。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学校的实际任务”,教师所作的研究“并不是按其严格意义来说的那种科学研究工作”,而是“选择方法,把理论原理变成人的活生生的思想和感情” 。教师教育研究的实践要把自己的理论变成学生的实践活动,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尝试、去实践、去创新。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创设幸福实践的环境,供学生试验、探究。学生只有在幸福的实践、探究中才能发挥潜能,激发灵感,进而产生创新精神。有了创新精神,才能形成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是创新的关键驱动力。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在幸福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让学生在创新中感受到幸福,使教育达到幸福与创新的和谐统一。
参考资料:《给教师的建议》(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汤勇著《做一个卓越而幸福的教育者》,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
《江泽民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