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复习应培育学生哪些能力 饶 松
初中历史复习应培育学生哪些能力
◎ 贵州省纳雍县第二中学 饶 松
摘要:初中历史朝代多,需要学习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多,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尽管实行开卷考试,要梳理、熟悉众多的历史知识也很不容易。再说历史开卷考试有一定的难度,横向比较、纵向联系的题目较多,需要在复习教学中加强梳理、指导和解答。本文从培养学生的能力角度出发,谈初中历史复习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复习教学;能力培养;问题解决
新课结束以后,进入紧张的复习阶段。目前,初中历史考试由闭卷到开卷,由独立考试到和道德与法治整合成文综考试。开卷考试并非易事,其实是增加了考试的难度。于是,很多学生觉得更难学了,很多教师感叹更难教了。原因是开卷考试更强调知识间的联系、综合与运用,注重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生活和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开卷考试下的复习教学,是初中历史复习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现就几年来在历史复习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就培育能力方面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历史考试的主要目标,就是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初中历史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得到肯定要靠平时的学习培养。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运用各种形式、多角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要有效利用教材中的图片、材料、想一想、说一说等资源,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去体验、感悟,激发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去探索历史现象的内外在联系。二是运用古今纵向比较和中外横向比较,透过错综复杂的历史表象,引导学生转换角度思考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历史,积极主动地学习。通过对教材的重新整合与对比,使学生在探索和感悟知识的同时,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三是平时的训练要有明确的目的。能力的培养靠的是点滴积累,要引导学生对每一个题目进行变化,精巧点拨,教会学生思考和学习的方法。在复习活动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根据史料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理性客观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提升复习效率。
二、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相对来说,中考历史试卷的阅读量是较大的,还要书写答案,时间相对而言较为紧张。指导阅读命题材料,并从中获取解答信息的复习训练非常必要重要。要指导学生在平常的历史练习中有意识地提升阅读速度,有些题目含有大量的历史背景资料,有些专业名词是学生没有听说过的,学生可以通过对材料的理解以及图表的分析,理解材料的主体内容,根据题目进行分析作答。笔者认为,在历史复习训练中可以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一是指导学生将教材中相似的文字、图标,相似的题目进行总结和归纳,快速地总结出这些内容的差异,可尝试利用逆向思维,将这些题目进行改编,看看改编之后的题目与原来的题目的变化,了解出题者的出题思维和考查目标。二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对一些过长的资料可以先阅读题目、关键词或中心句,再仔细阅读材料,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有的放矢,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节约很长的阅读时间。三是对有图表类型的题目,一定要养成边看边标注的习惯,防止出现漏看、错看等各种细节问题,这样就可避免答题失误。
三、运用思维导图整理知识的能力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 ,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形象直观,其导图有利于学生理解与记忆,提高学习效率。夸美纽斯说:“凡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它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通过自己“动”手建构知识结构,能很好贯穿杜威“做中学”的理论。学生动手制作复习课相应知识点的思维导图,通过导图形成的复习提纲是学生将知识内化的表现,让学生的学习有一致性和连续性,也有助于有心的家长进行课外辅导与考查,提升复习效果。有效高效的复习课,既要学生掌握所学阶段的历史知识,也要利用学生情感、价值观的提升,促进他们日益走向成熟,提升独立学习的能力。在复习教学中,可结合一单元或一阶段的复习内容,进行有效扩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和热点问题的能力
历史中考命题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近几年的中考历史考题都注重联系现实,因此在中考复习时,也要多关注国家、世界和人类发展的重大热点事件和周年大事。重大热点如民族团结、国家统一、能源问题、战争与和平、三农问题等等;周年大事如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等。这些热点问题在中考中出现只是作为考题的切入点,中考考查更多的还是课本中具体的知识点。因此,在复习热点问题的时候,还是应该在了解热点的基础上,回归课本,巩固基础知识点,提升能力目标,指导学生有意识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并指导如何解答。
五、培养学生临场应试的能力
尽管是开卷考试,学生在考试过程中紧张状况是有的,需要教师做考前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尽可能地消除恐惧和紧张感,确保学生正常发挥。教师可以在初三学年的测试之中采用中考同步测试、中考同步估分方案,让学生提前感受到中考的氛围,在经常训练中学生必然会消除紧张感。同时,临场应试能力也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基础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答题过程中,应由易到难,逐一完成试题,对于难题,占分比例不高的题目先放弃,后面根据时间进行解答。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应对各种题型,要有科学的应试技巧。命题中其中百分之七十左右的题目是不会太难的,与日常的测试题目或者是书本题目也是息息相关的,教师要鼓励学生确保这百分之七十的分数少丢分,最后若时间宽裕,在检查完这些基础题目之后可以进行难题的攻克,实在是特别难的题目,尽可能有分步的解答、分步骤得分,不可留一片空白。另外,书写一定要工整,答案一定要有条理。用语要简明、简洁,切忌词不达意,拖泥带水。
以上几方面是笔者在复习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其中阅读理解与整理归纳是基础,表达与运用是重要措施和途径。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除学生因素之外,教师还必须进一步学习课标和中考考试说明,明确考标和考点,指导学生复习时才有针对性、实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