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高年级劳动课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唐海燕
小学中高年级劳动课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 安徽省合肥市经开实验自贸区学校 唐海燕
摘要:问卷调查显现当前小学中高年级劳动课教育现状是对纲要精神的认知和落实不到位,劳动课教育内容途径有待丰富拓展,劳动场所基地待明确待拓展,课程资源待挖掘待开发。建议劳动教育课要适时适地因地制宜开展。各学校各学科要积极紧密配合,同时全社会要齐心协力参与。
关键词:劳动教育;内容途径;课程资源
2020年7月7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并实施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中小学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
一、问卷设置与调查
为了认真落实指导纲要精神,做好小学中高年级劳动课教育,提高劳动教育功效。本人从劳动教育的价值观、实践观、课程观这三个维度出发设置了24个问题就我校四至六年级的225名同学进行了不记名问卷调查试图窥其一斑。现透析如下供参考。
二、透视分析与思考
1.主动性不够、认识不到位
问卷1-8依据劳动价值观来设置。如问题1你对劳动的态度[单选题] 选项A喜欢B一般C不喜欢,其结果A+B>96.74%;问题2你在劳动中感受什么[单选题]选项A愉快B烦恼C不快乐中A占87.44%,这表明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和参加劳动的愉悦心情可见一斑。问题3-5(限于篇幅略,下同)则表现出对劳动教育的认知相当模糊甚至错误,问题6-8反映了学生对劳动课的认知及主动参与严重不足,尚待提高。更不可取的是少数教育工作者把劳动当作犯错惩罚的手段来对待更不应当。
2.生活技能、服务意识待提升,协作意识待提高
问题9-16依据劳动的实践观来设置。如:问题9学校里活动课程你上过哪些[多选题]调查结果如下:A烹饪课,23,10.7%;B手工课,128,59.53%;C园艺课,25,11.63%;D其他劳动课,111,51.63%;E在学校没有上过劳动课,59,27.44%。从问题9中A选项可以看出学生上过简单的烹饪技艺课的学生很少,生活技能待提高。E中在学校没有上过劳动课的学生达59人之多占近30%,这说明学校层面要么没有安排劳动课,要么被其他学科挤占。不管哪一种情况的出现都表明学校管理者在劳动课教育上存在严重的认识不到位或监管缺失,有失责之嫌。问题10-16反馈出学生参与劳动的主动性及习惯待培养;学校作为劳动教育的主体主战场的地位待加强和巩固;传统劳动方式中亟待渗透和融入现代方式方法。
3.课程开设、教材编写、专业教师配给等亟待落实,评价缺失待改进
问题17-24依据劳动的课程观来设置。问题17揭示了课程开设没落到实处或虽然开设但教师并没严格执行等一系列问题;问题18则折射出不少学生对开设劳动课教育认识上还很模糊;19-20暴露了劳动课开设、教材编写、专门教师配给执行不到位或劳动课被挤占挪用现象较普遍;问题21则表现了虽开设了劳动教育课但也只有一半,大打折扣;问题22-24表现出劳动课教育形式的单一化、传统化及教育评价缺失情况较为突出等一系列的问题。如:问题20你们的劳动课是否经常被占用? [单选题]各选项结果 A.经常88,40.93%;B.有时有27,12.56%;C.很少有31,14.42%;D.从没有69,32.09%。
三、设想与建议
1.劳动教育基本理念待强化
(1)强化观念,弘扬正气。逐步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别人的事能帮则帮自主、协作意识,牢固树立“劳动光荣,懒惰可耻;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新风尚。
(2)身心参与,手脑并用。如农村学校可以讲述细化小型农具制作过程,比如打蒜苗梭刀的制作程序:采购金属板材、切割成单个刀片(长方形)、剪切、锤平、凿小窝、磨砂打光、除锈、焊接、冲眼、安把子等诸多手脚,有条件的学校可让学生自己分组协作体验制作步骤,使其身心手脑得以锻炼。
(3)做好传承,与时俱进。在充分发挥传统劳动、传统工艺项目育人功能的同时,紧跟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工具、劳动技术、劳动形态的新变化,创新劳动教育内容、途径、方式,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性。如渗透CCTV10《跟着课本去旅行》关于中国传统工艺植染;CCTV4国家记忆播出的《大国粮仓》中叙述的粮食种养、生产、存储及其他系列知识和内容进行劳动课学习教育。
(4)重视主体,推陈出新。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及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劳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引导鼓励学生在学习和借鉴他人丰富经验、技艺的基础上,尝试新方法、探索新技术,打破僵化思维方式,推陈出新,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也不能例外。如由故宫和北京广播电视台出品、华传文化联合出品综艺类产品《上新了故宫》即为新时代与传统劳动杰作相结合的优秀作品,可让学生多角度多器官去感受劳动者的伟大。《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创作的组诗,其第一首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让农家劳作之美、乡村之美、生活之美高度融合的幸福画面去感染、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
2.丰富、拓展劳动教育内容及途径
(1)开设并利用好劳动教育必修课
指导纲要明确规定了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这是国家层面赋予学校用于学生劳动教育有力保障,作为管理者应不折不扣抓落实,作为一线教师应认真有效实施。小学中高年级同学在老师及家长指导下从教室、院落的打扫、沙包小布偶的制作、校园花草树木的种植、手工剪纸折纸、社区服务、家务劳作“会洗衣做饭料理家务”等做起,循序渐进向前推进。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懂得生活用品、食品来之不易。真正体味出李绅《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含义。
(2)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
小学道德与法治、语文、艺体等学科要有重点地纳入劳动课教育内容。如将歌颂劳模、歌颂普通劳动者的各种素材和作品融入其中。组织小学高年级学生观看《大国工匠》中不同岗位劳动者匠心筑梦的事迹。如我省淮北矿业袁店一矿的乔伟,六安市的朱恒银这些“时代楷模”即是劳动教育的好素材。又如唐·白居易 《观刈麦》、李白《秋浦歌·炉火照天地》 等描述有关劳动场景、赞颂劳动者的诗篇,像小学四年级体育课教案中“春种秋收”接力跑游戏等这些内容均能告诉学生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的道理。
(3)走出校门去实践
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个人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丰富劳动体验,提高劳动技能,深化对劳动价值的理解。指导纲要规定中小学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劳动时间不少于3小时。从小学高年级开始设立劳动周,这为我们开展专题讲座、主题演讲、劳技竞赛、成果展示、项目实践等提供了很好的政策的支撑和时间保证。小学中高年级劳动教育以校内为主,可适当安排部分校外劳动。像我省芜湖市安排市区中小学定期到市第16中学暨青少年活动中心参加劳动实践的做法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值得效仿与学习。
(4)营造校园劳动文化氛围
学校要将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养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学校日常工作中劳动公约、劳动常规、劳动计划应当很明确,要成立劳动兴趣小组社团等,开展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活动后写感受谈体会,并选摘优作为出墙报办专刊的素材,其也是一种激励和评价。
3.建设和明确劳动实践场所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规划和配置劳动教育实践资源,满足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除了正常的校内、家庭、社区外还要充分利用现有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及其他待开发待明确的劳动基地。
4.开拓和挖掘劳动教育课程资源
整合先进人物事迹和精神的影视资料,再现劳动过程、劳动安全要求的数字资源、典型课例、劳动教育专题的课程资源包等促进优质资源的共享与使用。像我省庐江县农民张辉自筹资金打造的农耕博物馆,藏物多分类细,即是劳动教育的很好资源。尤如一名学生在参观完农耕博物馆后有感而发的那样“参观这个农耕博物馆,我深深地感受到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以后要更加地珍惜粮食。”
总之,要充分利用各地各区域的自然、历史与人文资源,运用现代和传统相结合多种手段,多学科配合,全社会参与,齐心协力,适时适地因地制宜上好劳动教育课,其效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