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校园礼仪的培养 杨亚辉
浅论校园礼仪的培养
◎ 北重庆市碚区两江名居第一小学 杨亚辉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荀子·修身》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文化源远流长,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是社会道德规范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的行为准则。校园犹如一个“小社会”,和谐校园的建设离不开礼仪教育。但是,礼仪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去完成,而现实中“三教”的脱离又使礼仪教育面临种种危机,导致和谐校园的建设遇到重重障碍。因而学校的礼仪教育对于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构建有着重要意义。
作为一所公租房小学, 我校情况非常特殊,外来务工人口占绝大多数、与本地少数本地人口杂居。我校多数家长文化水平较低,据不完全统计,我校的家长只有完整初中教育经历的占60%以上,同时,由于受教育程度的低下,加之长期处在比较偏远的农村地区,眼界和精神境界受到一定的局限,道德修养也不尽如人意。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大多数家庭要么唯学习论,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文明礼仪教育相对薄弱;另一部分家长则忙于生计,孩子完全放养,只能基本保障学生的衣食住行,文明礼仪教育很少顾及。这些客观存在的现象,导致在我们身边,在一部分学生身上,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例如,在课堂上,个别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不尊重老师和同学;在校园内、楼梯上总能见到与我们美丽的校园极不和谐的垃圾,听到学生口中的脏话;课间常有学生在教学楼走廊上大声喧哗、追逐打闹,走路推推搡搡习以为常;甚至还有部分同学戾气太重,打架斗殴,偷拿同学或者老师的物品……种种现象表明,学生的文明礼仪修养与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加强小学校园的文明礼仪已经势在必行!
那么,如何加强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呢?
一、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学生身边人的一言一行,他们都会模仿。而教师与他们朝夕相处,所以就是他们直接模仿的对象,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时候,教师应作为学生最具体看得见的活教材,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不许学生做的,教师决不能做。这种教育方法不带有任何强制压力,学生易于接受,是其它教育方法无法比拟的。
1、教师要教态大方得体,衣着美观简洁。
首先,这一方面,我觉得主要从仪容干净整洁入手,陌生人见到你的第一印象是优雅、舒适时,那我认为你是10%成功的, 因为你在外表仪容方面至少博得了他人的认可。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尤其在校园内要注重严肃性与职业性。穿衣服要符合身份,区分场合,不穿过分裸露身体的衣服,不穿奇装异服,不戴过分夸张的饰品等。
其次,化妆要适度,“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部分女老师喜欢化妆,自然无可厚非,但要坚持自然协调原则,避免浓妆艳抹,给孩子提供错误的示范,而且容易让学生分心,影响教学效果。
最后便是仪态美,这一点涉及的范围更加宽泛,从坐姿、站姿、微笑等一系列细节,都要注意符合教师的身份,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
2、礼仪落在细节处。
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在一次采访中说:“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到的呢?”他说,“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令我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说,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谦让,吃饭前要洗手等等……”我们完善自己的文明修养也一样,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而是要从身边吃饭洗手这些小事做起。比如,看见身边同学东西掉了,主动帮他拾起来;下雨天和同学分享雨伞;每天饭前带领孩子们一起洗手……一件件小事,一天天积累,养成文明的习惯、使文明的观念从意识层次进入无意识层次,使文明贯穿我们的一举一动。
如果教师的办公桌上永远干净整洁,那么,教室的窗明几净就可以期待;如果教师谈吐优美,那么,学生就不会出口成“脏”;如果教师见到地上的纸片随手拾起,那么,整个班级、甚至整个学校的整洁就会到来。
二、利用课堂主阵地渗透文明礼仪教育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意即礼仪的功用,最高的标准就是和谐。班级的和谐、校园的和谐甚至国家的和谐,都需要礼仪来推进。礼仪不仅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 更能折射出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乃至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
中华民族拥有灿烂悠久的历史,文明礼仪教育也一直传承至今。像《弟子规》、《三字经》等传统读本,可以在班会或者早读等上课的缝隙作为课外读物分享给孩子们;语文课本上好多课文同样也是礼仪教育的材料,比如《小蓝裙的故事》、《礼物》等,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应该利用教材,联系实际情况加强文明礼仪教育;数学课的很多教学情境或例题、综合教育中的一个个小故事往往都蕴含着文明礼仪教育素材,都是我们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契机。所以,利用课堂阵地,加强文明礼仪教育不是空话,是切实可行的有力措施之一。
三、利用活动育人
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育人必先育德。文明礼仪教育的最好契机就是各种活动。众所周知,每个学校每期都会进行大大小小各种主题活动,比如“红五月”歌唱比赛可以结合讲革命英雄故事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利用三月学雷锋活动,带领学生去公园捡垃圾、去福利院帮助、慰问老人等活动教育孩子讲礼貌,助人为乐;通过“11.27”纪念活动鼓励孩子了解历史,培养孩子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等,教师应该抓住这些契机对孩子进行文明礼仪教育。除了这些大型活动以外,每周的升旗仪式、主题班队会等也是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好时机。在活动中,大张旗鼓地表扬文明礼仪典范,评选文明礼仪标兵,树立起好的榜样,才能给更多的孩子提供学习的方向,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
四、要理论联系实际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课本上关于礼仪的知识,说实话,学生学的也不少。但是真正能将“礼仪”这一词运用到生活中的屈指可数。大多数学生看见校园中丢弃的垃圾熟视无睹,听到旁人的粗话却充耳不闻,也就是典型的“说一套,做一套。”究其原因,其实孩子们一是觉得这是“小节”,没做好也无伤大雅;二是觉得麻烦,弯腰捡垃圾还要专门跑到垃圾桶去扔掉太麻烦了,不如当作没看见;三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别人都没去管,为什么我要多管闲事?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分析问题,对症下药,督促学生“言行如一”,持之以恒。
鲁迅先生说过:“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 “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要完善个人修养,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文明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