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蒋 欢

    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川省广安中学实验学校        蒋欢

    摘要:培养创新前提,创设“和谐气氛”,创新意识起点,优化导语,激发好奇,创新渠道、方法,优化新知探究,创新意识的根本,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关键词:创设;优化;实践;探究;交流

    一、创设“和谐气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宽松、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使学生的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相反,教学气氛过于严肃,学生对任课教师产生恐惧感,使学生心理受到一种压抑感,这样长期下去,回阻滞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品质的培养与激发,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在教学中,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氛围。

    首先,创设“爱”的氛围,把教学过程作为向学生倾注爱的主渠道。因此,课堂上教师不以权威者、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而是通过教师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把学生视为朋友,使学生感受到老师是可亲可爱的,真正体验到老师像妈妈一样。

    其次,创设一种平等、民主的环境,让学生与教师平等相处,一起讨论、交流、研究,把学生视为自主发展有潜能的人。

    最后,尊重学生的人格,当学生在提问或问答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她),以示尊重他(她)的发言,如有偏差时,要先给予积极鼓励,先赞扬他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纠正,启迪指导。这样营造出的和谐氛围,给学生提供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使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求获得成功的强烈欲望,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优化新课导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

    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开端,导语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影响着一节课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教材实际,采取下列方法导入新课。

    (一)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设计导语,猜谜的形式导入。如教“能被3整除的数”时,课开始时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数,老师猜能否被3整除,这样一报一猜,人为地设置的神秘色彩,使学生感到惊奇、有趣,探求知识的欲望油然而生,从而会积极主动地去探求知识的奥秘。

    (二)讲故事的形式导入。利用数学家发明创新的故事诱发学生创造欲望,如圆的周长一课,通过讲述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发明圆周率的故事引入,这样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新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优化新知探究过程,拓宽创新渠道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一)注重操作实践活动的教学

    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这一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著名发明家爱迪生说过:“我从来没有做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深思熟虑,严格实验的结果。”教学中,对于从生活实际中引发的新知识教学,要尽量提供原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拼、摆、折、剪、画、想、说等实际操作,探求发现新知,如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体积公式的推导,数的分解与组成,有关法则,概念的教学都要多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调动多种感官协同发挥作用,不仅促进显性知识的获得,而且有利于隐性知识的获得,而隐性知识是未来发明创造懒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就是为创新能力而培养创造条件。

    ()注重质疑指导,培养学生好问的习惯

    我们著名教育家陶行之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问、会问、善问。

    首先,营造民主、平等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问。其次,创设情境,激励发问,使学生会问,把教材中出现的每个新课题都以“问题解决”的形式教学。如看到课题,你想学会哪些知识,了解哪些内容?这样,既为学生体温创造机会,又使学生明确了本节课学习目标及内容,在新知探求中,不断创设既靠近教学内容,又是学生生活中熟悉常见的有趣的情趣,激励学生提出问题,教给学生质疑问题的方法,一是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找问题,既在新旧知识的迁移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二是在知识的结合点上找问题,也是通过对比新旧知识内在联系上发现和提出问题;三是从不懂不清楚的地方提问。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知识,会提出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三)注重习惯设计,拓宽思维空间

    对于一个问题所求的答案往往与他人不同总有新想法、新设计,表现得很独特就是属于创新意识的基本表现,这种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出发点和基础。因此,在课堂练习设计时,除基本练习外,还应设计一些开放题,为学生的积极思维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提供交流机会,较好的体现人人掌握数学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这一大众数学教育思想,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形式,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扩展思维空间。

    (四)注重说理训练,以说促思

    发散思维是创新教育中一个极为重要内容,而思维又与语言密切相关。古人云:言为心声,言乃说,心乃思。没有语言思维很难表现。因此,培养学生运用准确恰当的数学语言表述思维过程和结果,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说的训练,说的内容有说意图,说操作过程,说公式推倒过程,说算理、法则、运算顺序、说应用题的解题思路。通过这一训练,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四、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根本保证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控制着整个教学活动的目标、方式及其过程,因而也就主宰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这充分反映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处于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在教学的新旧知识间“搭桥铺路”,引导学生分析、对比、假设,联想中生疑,拓宽质疑路子,使学生始终带着问题学习。

    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立足于学习过程,参于教学活动,从而掌握学习方法,形成数学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始终参与知识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自觉、自动地由学会知识变会学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他们会读书、会听课、会评价、会表达、会操作;其次,教师的教要服从学生的学,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低年级能够在教师的知道下学习,中年级在教师的渗透、点拨中主动探求归纳知识,在自学中发现新知识。高年级在教师的组织下,通过探讨,发现新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教学,使学生深切体会到知识是自己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保证。

    总之,教师做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持之以恒,使学生的潜能得到良好的开发,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有用人才。

    点击次数:35  发布日期:2022/4/16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